第3课时 小猫钓鱼(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第3课时小猫钓鱼(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小猫钓鱼》。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主要围绕小猫钓鱼的故事展开,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与学生在前几节课所学到的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提升相关数学技能。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实际操作和情境体验,让学生感知数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2.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使用数学符号进行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故事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空间和形状。
4.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册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正在形成中。在知识层面,学生对1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数量关系和加减法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教具和活动来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学生的层次较为均匀,但个体差异明显。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字和图形有较好的敏感度,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性相对较弱。
行为习惯上,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课堂纪律管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他们对于有趣的故事和活动参与度高,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培养。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直观教具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空间观念。
3.注重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4.强化课堂纪律,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故事教学法,通过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故事中自然地接触到数学问题。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实际操作小猫钓鱼的模型,体验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与故事相关的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操作方法,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5.设计“钓鱼游戏”,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加减法,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通过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小猫钓鱼时,鱼有多少条?小猫钓到了几条鱼?”
2.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数学概念。
二、讲授新知(20分钟)
1.教师展示小猫钓鱼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模型中的数字。
2.通过模型操作,讲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学生展示操作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收集作业。
3.教师点评作业,强调易错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2.学生总结所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数字。
2.提问:“小猫钓鱼时,鱼有多少条?小猫钓到了几条鱼?”
3.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数学概念。
二、讲授新知(20分钟)
1.教师展示小猫钓鱼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模型中的数字。
2.讲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学生展示操作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收集作业。
3.教师点评作业,强调易错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2.学生总结所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数的组成:通过拓展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