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1《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也不退位的加减》(教案).doc
《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也不退位的加减》教学设计
课题
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也不退位的加减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课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也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及多位数相加奠定基础。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在计算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整十数的算理。
学习内容分析: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整十数,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到了。校园里的小树变绿了;小草也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了;花坛里的花笑红了脸!校园里真是美极了!为了保护好这美丽的校园,我们要开展一次植树行动。
师:你知道行动中要做些什么吗?
课件出示:
师:从题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浇水、种树。
生:已经栽了26棵杨树,还要栽3棵。
一组栽了26棵松树。二组栽了30棵松树。
生: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杨树?
生:两个小组一共栽了多少棵松树?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讲授新课
任务一: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课件展示:
师:你是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小结: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你是如何计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师:为什么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想一想:为什么“3”和“6”相加?
师:谁来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师:两个小组一共栽了多少棵松树?你是如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师: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师:想一想:为什么“3”和“2”相加?
师小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再加一位数。
生:把已经栽的棵数与还要栽的棵数合起来。
学生根据算式说一说。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生:3表示3个一,所以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
生:先算6+3=9再算20+9=29
生:“3”和“6”都在个位上,分别表示3个一和6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所以“3”和“6”相加。
生: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生:26+30=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生:“3”和“2”都在十位上,分别表示3个十和2个十,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所以“3”和“2”相加。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任务二: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了,那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减法又该如何计算呢?
课件出示:
你会计算56-3和56-30吗?
师:先独立计算,然后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展示:
师:想一想:计算56-3和56-30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认真,现在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吗?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小结:
学生组内分享算法。
生:第一道算式是个位上的6个一减3个一。
第二道算式是十位上的5个十减3个十。
学生尝试说一说。
结合两道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计算和数的组成,让学生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课堂练习
基础题:
1.
习题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不仅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题:
3.
拓展题
4.填一填,画一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板书
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与两位
数的不进位也不退位的加减
利用简洁的文字呈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
2.算一算,连一连。
3.找妈妈。
【综合实践类作业】
4.还有多少棵树没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