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pptx
演讲人:
日期:
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
CATALOGUE
目录
01
地震基础认知
02
室内外避险措施
03
受困自救技能
04
应急物资准备
05
震后心理调适
06
社区协作机制
01
地震基础认知
地震成因与类型划分
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的突然释放所引起的自然现象,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和人为活动(如矿山爆破、地下核试验)等。
地震成因
根据发生原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如爆破地震、矿山地震);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地震还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L波)。
地震类型
01
02
地震前兆
地震前可能会出现一些预兆,如地震云、地震光、地壳形变(如地面抬升、倾斜)、地下水位变化等,但这些前兆并不绝对,且很多现象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
预警信号识别方法
预警系统
目前,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可以在地震发生初期(纵波到达时)快速识别地震并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预警信号识别
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号时,应立即采取行动,如关闭煤气、电源、水源等,迅速躲避到坚固的避难所,避免在窗户、镜子、悬挂物品等附近躲避。
震级与烈度区别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增加约32倍。震级是地震的客观指标,与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没有直接关系。
震级
烈度表示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破坏程度,包括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地形变化等。烈度受地震震级、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同一地震在不同地区可能产生不同的烈度。
烈度
02
室内外避险措施
家庭场景避震三角区
在墙角或坚固的家具旁边形成避震三角区,保护头部和颈部。
靠近墙角躲避
避开悬挂物、镜子、窗户以及不稳定的书架等易倒物品,防止被砸伤。
远离易倒物品
地震时尽量躲避在高处,如床下、桌下等,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躲避在高处
公共场所疏散路线规划
有序疏散
按照安全出口的指示有序疏散,不要乘坐电梯,尽量走楼梯。
03
地震时尽量避开人流密集区,如商场、电影院等,以免发生踩踏事故。
02
避开人流密集区
熟悉安全出口
进入公共场所时,先了解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位置,以便在地震时迅速撤离。
01
户外环境风险规避
远离建筑物
在户外时,尽量远离建筑物、树木、街灯和电线杆等,以免被倒塌的物体砸伤。
01
稳固自身位置
如在山区或坡地,要注意稳固自身位置,防止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02
保护头部
在地震发生时,用手护住头部,以减少被掉落物体击中的风险。
03
03
受困自救技能
止血与伤口包扎技术
指压法、加压包扎法、止血带法。
止血方法
伤口处理
包扎技巧
清洗伤口、去除异物、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使用干净布料或绷带进行包扎,松紧适宜,避免血液循环受阻。
观察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
判断骨折
使用夹板、树枝等硬物进行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动。
固定方法
使用冷敷缓解疼痛,注意避免冻伤。
疼痛处理
骨折临时固定原则
空气耗尽应对策略
寻找空气来源
尽量向通风口、透气的地方移动,寻找新鲜空气。
03
利用衣物、塑料袋等封堵身边缝隙,减少空气流失。
02
封堵缝隙
减缓呼吸
保持冷静,减少活动量,降低氧气消耗。
01
04
应急物资准备
急救包标准配置清单
应急药品
创可贴、止痛药、消炎药、止血药、防蚊液、抗生素等。
01
生存工具
多功能刀具、打火机、手电筒、绳子、指南针、哨子等。
02
防护用品
防尘口罩、手套、雨衣、毛巾、太阳镜等。
03
紧急联络卡
包含家庭成员联系方式、重要联系人电话、血型等信息。
04
生存物资存放规范
存放地点
分类存放
定期检查
标识清晰
选择安全、干燥、通风、易于取用的地点,避免潮湿、高温、火源等不利条件。
按照药品、食品、工具、防护用品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存放,便于查找和取用。
定期检查物资是否过期、损坏或缺失,及时更换或补充。
在物资存放地点及物资包装上设置明显标识,以便在黑暗中也能快速找到所需物资。
定期检查
建立物资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各类物资的保质期和使用情况,确保物资在有效期内。
标记时间
在物资包装或存放处设置明显的时间标记,记录上次检查时间和下次检查时间。
及时处理
对于过期、损坏或无法使用的物资,要及时进行处理,更换新的物资。
清单更新
根据实际需求和物资变化,及时更新和调整应急物资清单,确保清单与实际物资相符。
有效期动态检查机制
05
震后心理调适
恐慌情绪控制方法
尝试进行深呼吸,有助于降低心率和紧张感,让自己保持冷静。
深呼吸和放松
用积极、乐观的语言与自己交流,增强自信,克服恐惧。
积极自我对话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交流,分享感受,获得情感支持。
寻求社会支持
儿童心理疏导技巧
情绪引导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