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自救与互救指南.pptx
演讲人:
日期:
地震应急自救与互救指南
CATALOGUE
目录
01
地震基本认知
02
应急准备措施
03
避震场景应对
04
灾后急救处理
05
心理疏导方法
06
社区协作机制
01
地震基本认知
地震成因与类型划分
01
地震成因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应力不断积累,当地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02
地震类型
根据地震成因和地表震动特征,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类型。其中,构造地震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类型。
预警信号识别与响应
预警信号识别
地震前通常会出现一些前兆,如地震云、地震光、地震声等。同时,地震预警系统也会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避震措施。
01
预警响应
在收到地震预警信号后,应立即采取避震措施,如迅速躲到桌子下、床下等稳固的避难处,避免被坠落物砸伤。
02
震级与烈度区别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度量,通常用里氏震级表示,震级越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对地表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越大。
震级
烈度是地震时地表和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烈度分为多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破坏程度越严重。
烈度
02
应急准备措施
家庭应急包配置清单
紧急联络卡:包含家庭成员联系方式、重要联系人电话和急救电话等信息。
应急手电筒和备用电池:地震时可能停电,手电筒可照亮黑暗环境。
急救用品:如绷带、纱布、消毒棉球、医用胶带、剪刀、镊子、止痛药等。
紧急饮用水和食品:至少准备3天量的饮用水和方便食品,如罐头、饼干、坚果等。
应急药品:包括抗生素、消炎药、抗过敏药、止泻药等常用药品。
多功能工具:如瑞士军刀、火柴、打火机、绳子、塑料袋等实用工具。
重要文件和物品:如身份证、房产证、存折、保险单、贵重物品等。
室内安全三角区规划
避开易倒物品
稳固家具保护
内墙角避难
避难标识设置
选择远离高大家具、悬挂物品和窗户等易倒物品的地方作为避难区域。
选择稳固的家具,如床下、桌子下等,作为避难时的保护屏障。
如果室内没有稳固的家具,可以选择内墙角作为避难区域,避免外墙倒塌造成伤害。
在避难区域设置明显标识,以便家庭成员在黑暗中快速找到避难位置。
紧急逃生路线预演
确定安全出口
逃生演练
逃生路线无障碍
避难场所选择
熟悉家庭周围的安全出口和逃生路线,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撤离。
确保逃生路线畅通无阻,无杂物堆积,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通行。
定期组织家庭成员进行逃生演练,熟悉逃生程序和路线,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了解家庭附近的避难场所,如公园、广场、学校等,以便在地震后前往避难。
03
避震场景应对
室内避震姿势与位置
如墙角、床下、桌下等,避免站在门窗旁、玻璃前或靠近外墙。
躲避在稳固的三角形区域内
趴下,用手臂护住头部和颈部,尽量将身体蜷缩成球形,以减少身体受到的冲击。
采取正确姿势
地震时切勿使用电梯逃生,应选择楼梯。
避免使用电梯
户外避险区域选择
远离高大建筑物
如楼房、电线杆、广告牌等,避免因建筑物倒塌或物品掉落而被砸伤。
01
避开危险场所
如狭窄的街道、桥梁、隧道等,这些地方容易因地震而发生坍塌或堵塞。
02
选择空旷地带
如广场、操场等,这些地方空间开阔,不易受到建筑物倒塌的影响。
03
交通工具内应急策略
在交通工具内,应抓住扶手或固定物,尽量稳定自己的身体,避免因晃动而摔倒或受伤。
稳固自己
躲避危险物品
听从指挥
远离可能因晃动而掉落或移动的物品,如行李架上的物品、车窗等。
保持冷静,听从交通工具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撤离。
04
灾后急救处理
止血与伤口包扎技巧
6px
6px
6px
抬高受伤部位、直接压迫伤口、使用止血带等。
止血方法
使用干净的绷带或布料进行包扎,避免过紧或过松,并避免感染。
包扎方法
用清洁的流动水冲洗伤口,避免使用肥皂等化学物质。
伤口清洗
01
03
02
观察伤口情况,如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症状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04
骨折判断
观察患者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初步判断骨折部位和类型。
骨折固定
使用夹板、绷带等物品将骨折部位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动和加重损伤。
搬运方法
多人协同,保持患者身体平稳,避免二次伤害,尽快送医治疗。
注意事项
固定时要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
骨折固定与搬运原则
心肺复苏操作要点
判断意识
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
呼救与报警
如确认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寻求周围人帮助。
胸外按压
在心脏位置进行连续、有节奏的按压,帮助患者恢复心跳。
人工呼吸
结合胸外按压进行人工呼吸,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
注意事项
操作时保持冷静,按照正确步骤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05
心理疏导方法
灾后常见心理反应
由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