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玉米栽培技术优化及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的应用效果分析.docx

发布:2025-06-10约5.4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玉米栽培技术优化及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的应用效果分析

玉米作为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玉米种植产量与品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供应,为了切实达成玉米高产、优产、稳产目标,需将玉米栽培技术落实到位,精准化把控每项种植环节,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创造出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

一、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前准备

①选地

做好玉米播种前准备,为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目标创造有利条件,首要环节为选地。玉米是一种高大作物,根系呈发达状,适应性优越,与其他作物相比,对土地要求相对不那么严格。然而,由于其会长成根系强壮且枝丫众多的高大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因此,做好土地选择工作至关重要。玉米种植区域应当具有地形平坦、土壤条件深厚、土壤肥沃松散及含有机物等特征,同时酸碱值在6-8范围内,与水源距离较近,便于后续灌溉,不可在贫瘠土地上种植。

②整地

玉米种植地块确定后,需开展整地作业,进行深翻灭茬处理,深度在20厘米左右,翻晒土壤,由此妥善处理好土壤板结问题,将土壤中的病毒与细菌全面消杀。在整地过程中同时施撒肥料,每亩地施撒2500公斤腐熟有机肥、2.5公斤纯氮肥、4公斤纯钾肥、5公斤纯磷肥、1公斤硫酸锌。若玉米种植地块的害虫基数较大,则还需配合使用辛硫磷颗粒剂,每亩施撒2-3公斤、浓度为3%最佳,由此改善土壤条件,为玉米后续生长予以充足的养分供应。

③选种与种子处理

玉米种子的选择需依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病虫害情况,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可优先考虑种植的品种包括先玉355、天农9、龙高L2以及鹏玉2号等,玉米种子需具有饱满颗粒、均匀大小、正常颜色以及良好的包衣质量,没有霉味与酒味等变质发酵的气味。种子选定后,为了提高种子的病虫害抵御能力,后续生长发育更加茁壮,需进行种子处理。将破碎、霉变的种子挑出来,为了进一步保障种子出苗率,应当适当晒种,在晴朗的天气下晒种2-3个小时,拌种用到的溶液是由500毫升浓度为50%的辛硫酸乳油与20升水配制得到,其可拌制200公斤的玉米种子。

2、播种时间与播种

玉米播种的最佳时间为4月上旬-5月中旬,此时间段内气温开始回暖,土壤温度可满足于玉米种子发芽最低温度,可加快玉米种子发芽速度。并且此时间段可防止低温冻害对玉米幼苗造成不良影响,后续可根据夏季充足日照与高温条件,便于玉米生长发育。玉米种子的播种深度需依据土壤、气温、雨水等条件灵活调整,通常来说播种深度控制在3厘米左右较为适宜,若土地墑情一般,则深度调整为5厘米;土地墑情优越则播深为2厘米。玉米播种每行最佳距离为60厘米,若种子距离过近,后续可能会出现营养分配不均的情况,进而导致玉米生长不平衡,种子距离过远,则浪费土地资源,导致玉米产量下降,所以将株距控制在25厘米左右,每亩玉米播种数量为4500-5500株。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可由配备镇压装置的玉米播种机这一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播种,其突出优势为可同时一次性完成播种与镇压双重作业,切实缓解玉米播种压力,被此装置镇压处理的玉米种子可与土壤结合更加紧密,一方面可实现增温保墑,另一方面还可保障发芽率与出苗率。

3、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玉米栽培技术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当玉米播种结束后,需采取一系列的田间管理措施。

①查苗补苗

在播种结束的初期阶段需注意观察玉米苗情,如果存在漏播或缺苗状况,要第一时间做补苗处理,仍使用之前播种的玉米品种,不可调换播种品种,先浸种催芽再播种,播种前需浇充足的定根水,有助于提高种子发芽速度与成活率,使得后续田间可齐苗。

②间苗定苗

当玉米有3-4片叶长出后,就需实施间苗定苗,遵循留大苗、去小苗;留壮苗、去弱苗病苗的根本准则,留下生长高度一致的幼苗,有利于玉米田间各植株纵向生长整齐,每播种穴留下1株壮苗,若数量过多会加剧水肥争夺,影响玉米生长品质。

③中耕除草

当玉米播种经历降雨时,则此时为中耕时机,处理好土壤板结问题,之后再围绕玉米田间土壤条件与降水情况适当中耕处理,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全生命周期,中耕除草至少需要3次,严格把控中耕深度,若过深容易损害玉米植株根系,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及时开展除草作业,是为了防止生长旺盛的杂草与玉米植株争夺田间的水分与养分,为植株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同时当田间有着过多杂草时,其可能会成为病菌与害虫的温床,高质高效地完成中耕除草,有助于规避玉米田间出现病虫害问题。

④穗期与抽穗结实期管理

玉米植株生长至穗期,长出8-9片叶后需实施追肥,注重控制施肥量。中耕培土需在此时开展1次作业,可降低玉米田间产生严重土壤板结问题的几率,在玉米植株拔节与抽雄期间实施1-2次中耕作业,强化玉米植株的抗旱与抗倒伏能力。而进入抽穗结实期后,既要做到适时补肥,又要着重加强抗旱与排涝管理,抽穗期与灌浆期需合理控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