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践应用与主要病虫害有效防治策略.docx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践应用与主要病虫害有效防治策略
摘要:玉米是我国的重要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存在关键价值。因此,针对玉米需做好栽培工作及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而提升玉米产量及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玉米优质高产主要栽培模式进行分析,并研究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总结玉米栽培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而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有效实现玉米种植的高质高产,有必要深入研究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通过先进的栽培技术及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提高玉米品质与产量。鉴于此,本文利用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黑龙江绥化地区玉米种植生产经验,分析与研究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及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玉米优质高产主要栽培模式
1.1标准垄栽培技术模式
标准垄栽培技术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种植人员结合实际情况按65-70cm的标准控制垄宽,通常会选用单行种植方式。在标准垄栽培技术模式下,选择玉米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其耐密性,在后续栽培作业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人工方式或机械方式开展整地与施肥工作,并结合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密植,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抗倒伏性,同时动态化落实田间管理工作,从而切实提升玉米作物产量与质量。
1.2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模式
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在黑龙江地区应用较为广泛、普遍,尤其是绥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该种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垄宽变大,结合黑龙江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因素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技术中的垄宽基本处于110cm左右。同时在实际播种期间还会引入双行播种方法,行距一般较窄,主要在35cm左右,最高不会超过40cm,且垄与垄之间的玉米植株行距需保持在65-70cm左右。
1.3大垄通透密植栽培模式
大垄通透密植栽培模式在实际应用是存在较高的机械设备依赖性,尤其是大型机械设备,该模式下的垄宽通常需要控制在130-145cm范围内,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垄上行距,一般以40-50cm为标准;垄与垄之间的距离控制在85-110cm左右。
2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
2.1准备工作
在玉米种子播种前,需要综合实际情况,如气候条件、种植地区、土壤条件等合理进行准备工作。黑龙江省属于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进入冬季后土壤封冻。因此,需要种植人员在土地封冻前及时完成耕地的翻整、灌溉,以确保春季到来后能够及时播种。翻整时,需要将前茬作物根系清除干净并适当翻整土壤,保证土地表层的疏松通透。在翻耕时,需要综合第二年所种作物类型、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基肥并施加基肥,以保证土壤肥力充足。通常情况下,基肥主要由磷肥、氮肥、有机肥料等物质构成,在施放基肥时需要采用全层深施方式,以保证土壤与基肥的充分融合。除此之外,在正式播种前,还需要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对耕地中的杂草、杂物进行有效清除。
2.2良种选育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昼夜温差、降雨量、干湿度、病虫害特点、土壤结构等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不同环境下适合种植的玉米品种之间也截然不同。因此,需要综合地区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玉米种子,以确保玉米种子能够顺利发芽、茁壮成长,为玉米作物的高质高产奠定重要基础。
2.3种子处理
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种植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二级良种标准对所选玉米品种的商品种子进行科学选购,可每批次抽样检查玉米品种的水分含量、净度、纯度、发芽率等情况,同时也需要注重种子外观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破损、是否存在蛀虫、大小比、是否粒粒饱满等,必要时可以要求种商出具营业执照等文件。在选购种子后,还需要按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种子进行预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成活率、抗病性等。首先,结合黑龙江地区玉米作物病虫害特点、发展规律等因素,针对性选择合适的种衣剂、杀菌剂、杀虫剂等,并严格按照规范兑水泡种,以此有效消除玉米种子上携带的病原菌、虫卵等,同时也可以提高种子埋入土壤后的抗病性、抗虫性,降低后期发育过程中产生病虫害的概率,为玉米作物的高质高产提供切实保障。
2.4合理密植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耕地实际情况合理把控种植密度,影响种植密度的条件主要有种子播撒量、播撒深度、株距、行距等,因此需要种植人员灵活调整上述条件,以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种植人员也需要综合考虑玉米品种类型、目标产量、土壤墒情、播种方法等因素,动态化调整各项参数,从而为玉米作物的顺利生长、高质高产奠定重要基础。通常情况下,玉米种子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6cm最佳,若耕地土壤为砂土或砂土含量较高,则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加深播种深度,避免种子因缺水而影响发育;反之,若耕地为黏土或黏土含量较高,则需要适当减少播种深度,避免出苗困难。以黑龙江地区为例,春季玉米播种时,种植密度可控制在每亩3200-4100株、行株间距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