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与主要病虫害有效防治方法.docx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与主要病虫害有效防治方法
摘要: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益。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栽培技术。其中,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密植栽培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改善玉米的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
1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具体内容
1.1科学整地
1.1.1田地选用
理想的田地应该具备土层深厚、肥力充足和土质疏松的特点。这样的土壤条件有利于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此外,前茬作物应该是洋芋或土豆,由于前茬收割机作业时会大规模翻动土层,有助于规避土层结块的问题。并根据玉米植株的特性,需要选择保水能力强、排水便捷的地块。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较大,此类地块可保障植株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同时,排水便捷的地块可以避免积水过多而导致植株根系受损。为了避免药害的发生,应避开地块使用过咪唑啉酮类等药物的除草剂。这些除草剂可能会对玉米植株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选择这类地块能够减少药害的风险。
1.1.2整地标准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传统的种植方式是使用65~70cm宽的垄,而这项技术则将其改为大垄,并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每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产量。每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土地完全解冻后进行深翻处理。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整地后,根据通透密植的要求及时起垄。起垄的作用是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避免土壤积水而导致玉米根部腐烂。在起垄的过程中,需要将以往的2条小垄转变成130~140cm宽的大垄。以增加每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合并小垄还可以减少对土层的扰动,保护土壤的结构。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对土层的扰动。过多土层的扰动会导致土壤的结构破坏,影响玉米的生长。为了减少对土层的扰动,应在起垄时不断镇压。镇压的作用是压实土壤,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水性。同时,避免跑墒造成土壤中的水分流失过多,进而导致玉米缺水后生长不良[1]。
1.1.3底肥施用
在精细整地的过程中,需要一次性撒施或条施腐熟有机肥与化学肥料。对于这些肥料的使用量需要严格控制,根据相关要求,腐熟有机肥的撒施量为30000kg/hm2,并且其有机质含量必须达到8%以上。其中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养分来源,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碳、氮、磷等元素。因此,确保腐熟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足够高,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至关重要。除了腐熟有机肥,注意化学肥料的撒施量。根据要求,磷酸二铵的撒施量为225~300kg/hm2,氧化钾的撒施量为60~72kg/hm2,碳酸氢铵的撒施量为750kg/hm2。磷酸二铵是一种重要的氮磷复合肥料,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和磷元素。氧化钾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钾元素。碳酸氢铵可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
在精细整地期间,需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求,合理控制腐熟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撒施量。通过一次性撒施或条施的方式,将肥料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同时,定期进行土壤检测和作物生长监测,及时调整肥料的使用量和比例,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1.2适时播种
在播种前,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情况,若病虫害较为严重,可以选择使用“多克福”种衣剂进行包衣拌种处理。同时也可选择“呋福”种衣剂包衣拌种。在种子包衣后,应将种子浸泡到28~30℃的水中,浸泡时间为8~12小时。再将种子捞出并放置在20~25℃的室温条件下催芽。在催芽期间,每隔2~3小时进行翻动。种子露出胚根后,将其放置到阴凉处进行人工炼芽。
播种期间,深层施加种肥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为了降低烧苗风险,要将种肥与种子分隔开来。根据一般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模式,种植密度为6.75万~7.5万株/hm2,用种量为37.5~40kg/hm2。
土壤温度在8~10℃之间时,可以选择机械播种进行玉米播种。大垄上应种植2行,宽度控制在90~100cm。埋种深度在3~4cm。播种后,为了提供足够的养分给玉米生长,在深层施加种肥。根据一般的配方,每公顷需要施加150kg磷酸二铵和75kg尿素。另外,也可以选择使用45%的玉米配方肥,每公顷施加600kg。这些种肥可以随播种机施加到种子两侧5~6cm处,或者深施到种子下方。
种肥与种子分隔可以降低烧苗的风险。其中种肥中的养分可能会对种子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种子无法正常发芽和生长。因此,需要确保种肥与种子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避免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