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2338.2-2016 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2部分:谷瘟病.docx
ICS65.020B16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338.2—2016
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2部分:谷瘟病
2016-05-23发布2016-07-01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13/T2338.2—2016
前言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DB13/T2338《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谷锈病;
——第2部分:谷瘟病;
——第3部分:白发病;
——第4部分:粒黑穗病;
——第5部分:线虫病;
——第6部分:粟芒蝇。
本部分为DB13/T2338的第2部分。
本部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志勇、董立、王永芳、白辉、全建章、马继芳、郑直、刘磊、董志平。
DB13/T2338.2—2016
1
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第2部分:谷瘟病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谷子抗谷瘟病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谷子品种(系)和种质资源对谷瘟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评价。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谷瘟病
由灰梨孢[Pyriculariagrisea(Cke.)Sacc.异名PyriculariaoryzaeCav]引发的气传流行性病害,从谷子苗期到成株期均可侵染发病,为害谷子叶片、叶鞘、节、穗颈、穗轴或穗梗等各个部位引起叶瘟、穗瘟等不同症状。
3接种体制备
3.1病原物的分离和保存
采集谷子主产区谷瘟病样品,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分离纯化,在斜面培养基上4℃保存。
3.2接种体繁殖
谷瘟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活化后,转到高粱粒培养基上繁殖,10d~15d后,将长满菌丝体的高粱粒用自来水冲洗,滤干后平铺在有2层湿滤纸的搪瓷盘中,上盖2层纱布,置于25℃培养4d~5d,使其产孢。接种时洗下谷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ml分生孢子悬浮液,加入吐温20使其终浓度为0.05%。采用喷雾接种方法,将菌液均匀喷雾到鉴定材料和诱发行上,使叶面布满菌液且菌液不滴下。接种后进行田间灌水。2d~3d内应在诱发行上再次接种。
4田间抗病性鉴定
4.1鉴定圃设置
鉴定圃应设置于谷瘟病适发区。选择具有良好自然发病条件,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块。
4.2对照品种
感病对照品种为冀谷19。
DB13/T2338.2—2016
2
4.3鉴定设计
4.3.1苗期抗叶瘟鉴定
每份鉴定材料播种在温室或鉴定圃的露地苗床,小区面积5cm×5cm,留苗20株。每50份材料设1份感病对照。
4.3.2成株期抗瘟性鉴定
成株期鉴定,每份材料种植1行,行长1m,行距0.35m~0.40m。每50份材料设1组感病对照。2次重复。周边播种感病品种诱发行。成株期鉴定圃田间配置见图1。
注:实线表示诱发行。虚线代表鉴定材料,且每个“……”代表1份材料。
图1试验区田间配置示意图
4.4种植要求
鉴定材料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播种时间相同或适当早播。
5接种
5.1接种时期
苗期接种气温达18℃以上,在谷子苗龄4或5叶1心;成株期接种在谷子拔节期进行。
5.2接种方法
5.2.1苗期菌液喷雾接种后,保湿16h。
5.2.2成株期接种,在拔节后选择傍晚接种,将菌液均匀喷雾到鉴定材料和诱发行上,使叶面布满菌液且菌液不滴下。接种后进行田间灌水。2d~3d内应在诱发行上再次接种。
5.3田间管理
田间干旱时需要灌溉,保证病害发生发展所需要的湿度条件。接种前浇灌有利于叶瘟发生,谷子抽穗期灌溉有利于穗瘟发生。其它管理同大田。
6病情调查
6.1调查时间
DB13/T2338.2—2016
3
6.1.1苗期鉴定调查:接种后待感病品种充分发病后进行调查。苗期鉴定在接种后15d进行调查;
6.1.2成株期鉴定调查:成株期鉴定在谷子灌浆后期进行。同批次鉴定材料需在同一天调查完成。
6.2调查方法
6.2.1苗期调查
逐株调查每份鉴定材料及对照品种的发病情况,记载叶瘟病情级别。
6.2.2成株期调查
逐株调查每份鉴定材料及对照品种的发病情况,记载穗瘟病情级别。
6.3病情分级
6.3.1叶瘟
根据谷瘟病菌侵染叶片的程度划分病情级别,见表1。
表1谷瘟病对谷子叶片为害程度的分级标准
病情级别
叶瘟症状描述
1
叶片无病斑,或有少数褐色斑点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