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13_T2338.3-2016_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第3部分:白发病_河北省.docx

发布:2025-04-19约1.5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

B16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338.3—2016

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3部分:白发病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2338.3—2016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DB13/T2338《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谷锈病;

——第2部分:谷瘟病;

——第3部分:白发病;

——第4部分:粒黑穗病;

——第5部分:线虫病;

——第6部分:粟芒蝇。

本部分为DB13/T2338的第3部分。

本部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志勇、白辉、马继芳、王永芳、全建章、郑直、董立、刘磊、董志平。

I

DB13/T2338.3—2016

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第3部分:白发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谷子抗白发病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谷子品种(系)和种质资源对谷子白发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评价。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谷子白发病

由禾生指梗霜霉(Sclerosporagraminicola)引起的土传、种传系统性侵染病害。谷子发病后在

不同生育期可表现不同症状,主要为灰背、白尖、枪杆、白发、刺猬头等症状。枪杆、白发、刺猬头中

的褐色粉末为白发病菌的卵孢子。

3接种体制备

在谷子主产区各地采集谷子白发病病株,以褐色但未散粉的“枪杆”为宜。将病组织在阴凉处晾干

后,搓碎过筛获得卵孢子菌粉,记载采集时间、地点并编号。在干燥低温条件下保存、备用。

鉴定圃应设置于白发病适发区。选择具有良好自然发病条件,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的地

块。该鉴定圃应为谷子抗白发病鉴定专用。

鉴定材料采用顺序排列或随机排列。每50份材料设1组感病对照。

播种前一天将卵孢子菌粉与湿润过筛细土按1﹕5比例混合,然后将种子与菌土按1﹕10比例装入种

子袋内充分混匀、待用。

1

DB13/T2338.3—2016

4.5

种植要求

播种时地温应在18℃~20℃,以利于病原菌的萌发和侵染。播种前应先进行灌溉,以确保土壤

湿度适宜。每份材料播1行,行长5m,行距40cm。播种时将上述处理种子均匀撒入播种沟内,其上覆土

3cm并镇压。留苗百株以上。初鉴不设重复,复鉴设2次重复。其他管理同大田。

5

病情调查

5.1调查时间

谷子成熟前调查。

5.2

调查方法

逐株调查每份鉴定材料及对照品种的发病情况。记载总株数和病株数,计算病株率见式(1)。

病株率(%)=(病株数/总株数)×100…………(1)

5.3病情分级

病情级别依据病株率划分,见表1。

表1

谷子抗白发病病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病株率

高抗Highlyresistant(HR)

抗Resistant(R)

2

DB13/T2338.3—2016

6.3重复鉴定

初次鉴定表现为高抗、抗、中抗的材料,次年需进行重复鉴定。

6.4抗性评价

每个抗性材料应有两年采用相同方法进行重复鉴定的结果。若年度间鉴定结果不一致,以记载的最

高病情级别为准。

7鉴定记录

谷子抗白发病鉴定结果记载表格见表3。

表3

年谷子抗白发病鉴定结果记录表

编号

品种/种质名称

来源

病株率(%)

病情级别

抗性评价

注1:鉴定地点

注2: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

注3:接种日期

调查日期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