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6.2《六国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发布:2025-06-12约8.2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背诵全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重点段落,理解对比手法。

4.文化传承与启示: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学习重点】

在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初期的合纵连横】战国时期,齐赵燕、韩楚魏和秦七国并立。到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于是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则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非己方阵营的国家。所以,最初的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的合纵连横】秦国不断强大,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合纵变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表现为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旨在破坏六国的合纵,孤立各国,各个击破。把合纵玩得溜的要苏秦,苏秦在公元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昭王被迫废除帝号。

而连横玩到极致的要数苏秦的师弟张仪,二人同时拜鬼谷为师。张仪提出“连横”术,以破解苏秦的“合纵”术。按照韩非子的说法:“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张仪发现,六国虽合纵,但国力不同,利益不同,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外部压力就会团结,无外部压力就会相互攻伐。于是找到合纵最薄弱的一环——魏国。

秦国攻占了魏国的蒲阳之后,张仪说服秦惠文王把蒲阳归还给魏国,让公子华到魏国做人质。并对魏王说:“秦王对魏国这么好,怎么可以无礼呢?”于是,魏国就把上郡送给了秦国。感觉就像我抢了你一件东西,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