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柿树控旺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柿树控旺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4年第二批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陕市监函〔2024〕590号)文件要求,《柿树控旺技术规程》被列入2024年第二批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BXM173-2024,标准名称为《柿树控旺技术规程》。
(二)目的意义
柿子是我国五大水果之一,原产地在中国。陕西是柿子生长的优生区,区位优势明显。国内六大名柿,陕西占其二:陕西泾阳、三原一带出产的鸡心黄柿和陕西富平的尖柿。此外,临潼的火晶柿、华县的陆柿、彬县的尖顶柿也久负盛名,以及耀州、蒲城一带柿子种植历史悠久。且富平县具有“中国柿乡”的美称。柿子也是鲜食加工兼备的优良品种,因其“个大、味香甜”而饱受消费者青睐。其多生长在我省乔山山脉一带,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特别是柿子优生区富平县,已有2000多年栽植柿子的历史。柿子富含14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每百克含钙量163毫克。目前陕西省柿子种植面积47.6万亩(富平县36万亩),年产鲜柿32.93万吨。
近年来,受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如柿树生长季降雨不均匀、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盐渍化加重以及病虫害滋生导致柿园管理重点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柿子产业发展。这就需要一项规范成熟的新技术,来化解柿子生产中的树势旺长、病害蔓延、花而不实以及产量不稳定、大小年现象明显、单产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制订《柿树控旺技术规程》就顺理成章,也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用以指导柿子标准化管理和柿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和推动柿子产业向产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持续提升柿产业综合效益,促进柿业繁荣、柿农增收。
为提高柿树控旺技术成效,项目组经过3年来的试验示范,总结集成了柿树控旺技术规程。目前该技术规程推广应用条件已经成熟,为进一步扩大技术覆盖面,急需制订《柿树控旺技术规程》地方标准。
制订该标准,一是有利于指导柿子种植日益规范管理,改变传统作务方式,为柿子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规范技术支撑。二是通过实施控旺技术,有利于控制柿树夏梢生长,促进枝条木质化。三是有利于提高枝条抗病能力,促进花芽形成。四是有利于提高果实坐果率,保障柿子稳产丰产,促进柿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通过柿树控旺,有利于提升柿子单果重量和果实品质,推动标准化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食物的美好需求,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六是通过实施控旺技术,有利于提高柿园产量,增加柿园效益,提高柿农收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确保“千万工程”实施取得实效。
(三)主导单位
本标准由富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牵头起草,富平县果业发展中心、陕西省农业检验检测中心、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铜川市园艺站、富平县尚忧农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单位联合参与。
(四)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编制从2022年1月开始,由富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牵头起草,富平县果业发展中心、陕西省农业检验检测中心、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铜川市园艺站、富平县尚忧农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8家单位联合参与编写。
本标准制定严格按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要求进行。
本标准编制工作组收集整理了省内外与柿树过旺生长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了现有与控制柿树过旺生长相关的技术方法,充分考虑到柿农生产中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成立了标准编写组,明确了指导思想,制定了工作原则,确定了起草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结合本项目的要求,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进行柿树控旺相关技术的整合与验证,为编制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撑。
标准先后征集了王周利、李文妮、史利刚等10位专家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共收到修改意见10条;经分析研判,采纳9条,未采纳1条(意见采纳情况见附表)。综合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意见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完成了《柿树控旺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五)起草组成员及承担任务
标准起草组人员来自7个单位13名技术人员,都是多年来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柿子栽培、病害防控研究和推广工作的一线科技人员,起草分工如下表。
起草组成员及任务分工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任务分工
陈联英
女
富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高级农艺师
负责标准调研起草
党立胜
男
富平县果业发展中心
高级农艺师
负责标准调研起草
张军
男
富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农艺师
负责文本编写
赵柳
男
陕西省农业检验检测中心
高级农艺师
负责技术指导、标准审核
王芳
女
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