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学基础》 课件 第11、12章 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ppt

发布:2025-06-09约9.64千字共8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主要观点两国产品的交换取决于生产两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不是生产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世界各国应根据两利取重,两害取轻,或者两强取更强、两劣取次劣的原则,只从事本国条件比较优越、成本低廉的产品生产,并用它与其他国家交换本国所需的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三)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学说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所以,后人也把要素禀赋学说称之为赫在歇尔—俄林模型。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之所以称为商业银行,是因为早期向银行借款的人都经营商业,但后来工业、农业、建筑业、消费者也都日益依赖商业银行融通资金,故其客户遍及经济各部门,业务也多种多样,所以商业银行只是沿用旧时称呼。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为了贯彻国家政策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国家通过政策性银行向需要发展的行业部门发放优惠贷款,提供资金支持。设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为了政策需要,而不是寻求利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存在本质的不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有三家: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中国进出口银行3、国家开发银行二、货币

(一)货币的种类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东西。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领袖M·弗里德曼所说,货币“是一个共同的、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目前西方国家流行的货币主要有这样几类:1、纸币2、铸币3、存款货币4、准货币5、货币替代物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般将货币分成以下几个层次:

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M3=M2+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M4=M3+银行与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金融工具各个国家可能不完全按上面的归纳对货币进行划分,但是大体上相同。一般地,各国都把M1称为狭义的货币量,M2称为较广义的货币量,M3称为更广义的货币量,M4称为最广义的货币量。也有的国家把货币简单分为M1和M2。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这一比例就是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授权,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限度的现金占其所吸纳的全部存款的比率。例如,假定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某商业银行目前吸纳存款额为100万元。则该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为20万元,可用于放贷的资金为80万元。(三)银行存款的创造机制(三)银行存款的创造机制存款创造机制是指商业银行系统在法定准备金下,通过一系列存贷关系,导致存款总额的增加。存款货币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例如,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A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原始存款];A银行将80万元贷给客户甲;B银行取得客户甲的存款80万元;B银行将64万元贷给客户乙;C银行取得客户乙的存款64万元;C银行将51.2万元贷给客户丙;……100万元+80万元+64万元+51.2万元+……=500万元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存款总额(用D表示)同原始存款(用R表示)及法定准备金率(用rd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三、货币政策工具(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买进:增加货币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卖出:减少货币利率上升投资下降(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率,或者说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减少向央行的借款信贷规模缩减货币供应量减少降低贴现率:商业银行增加向央行的借款信贷规模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三)法定准备金率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