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教学方案设计-第四章传热.docx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过程概述与热传导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掌握热传导的定义、原理及基本传热方式(热传导、对流传热、热辐射)。
理解并掌握傅立叶定律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分析化工生产中的传热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能够计算单层及多层平壁、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问题。
学会运用傅立叶定律进行传热速率的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教学内容
1.传热过程概述
传热的基本概念:热量的传递过程,包括供给或取走反应热、回收利用余热废热、隔绝热量传递等。
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如化学反应、蒸馏、蒸发、干燥等单元操作中的传热需求。
传热方式分类:热传导、对流传热、热辐射,并解释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2.热传导
定义:发生在固体、静止或滞流流体中,因分子振动或自由电子运动而传递热量的方式。
傅立叶定律:介绍傅立叶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导热系数:定义、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如材料结构、温度、压力等)。
稳定热传导的计算:单层及多层平壁、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计算方法及例题解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PPT展示、板书讲解等方式,系统介绍传热过程概述和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原理及计算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化工生产中的传热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化工生产中的传热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传热过程,加深理解。
实验法: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热传导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直观感受传热过程,该部分内容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中实现。
四、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传热现象引入传热过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知(30分钟)
传热过程概述(10分钟):介绍传热的基本概念、应用及方式分类。
热传导(20分钟):详细讲解热传导的定义、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及稳定热传导的计算方法。
3.案例分析(15分钟)
选取一个化工生产中的传热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传热过程,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化工生产中的其他传热问题,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6.总结巩固(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传热过程的重要性及热传导的计算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作业反馈:批改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传热过程及热传导的理解程度。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旨在使学生全面理解传热过程及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提高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