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课件.pptx
第五章:精神疾病治疗过程的护理
精神科护理学
1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04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与护理
无抽搐电休克
治疗与护理
工娱与康复
治疗及护理
心理治疗与护理
2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与护理
3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第一节
精神药物(psychotropicdrugs)主要是指一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能影响活动的药物。其应用的原则是采用有效的剂量和充足的疗程。根据临床作用特点,可将精神药物分为4类:
①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重性精神病;
②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状态;
③心境稳定剂,主要用于治疗心境障碍;
④抗焦虑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状态、睡眠障碍。
4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第一节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
5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第一节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一)分类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又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对5-HT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起阻断作用。这类药物作用非常广泛,不良反应小。临床常用的有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等。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又称传统、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对多巴胺(D)受体、5-羟色胺(5-HT)受体、肾上腺素受体、胆碱受体和组胺受体具有阻断作用,如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苯甲酰胺类、苯二氮䓬类等。
6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第一节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二)临床应用
1.适应证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预防其复发;还可用于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及神经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2.禁忌证
抗精神病药物慎用于具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急性肝炎、严重肾病、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血液病、造血功能不良、昏迷、抗精神病药物过敏的患者。此外,老年人、孕妇、儿童慎用。
7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第一节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二)临床应用
3.用药方法
(1)兴奋躁动患者宜选用镇静作用强的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妄想症状明显者选用氯氮平、三氟拉嗪、氟哌啶醇等;以淡漠、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选用奥氮平、利培酮、舒必利等。
(2)判断一种药物无效更换另一种药物时,需要确定前一种药物用足了剂量或时间,一般足量维持4~6周后无效才考虑换药。
(3)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以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做到剂量个体化,老年、儿童应酌减。
8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第一节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二)临床应用
3.用药方法
(4)急性期兴奋躁动明显、有冲动伤人及拒服药的患者,可采用深部肌内注射氯丙嗪等药物,初始剂量为50mg,每天1~2次,一周内加至治疗剂量,每日300~600mg。由于此类药物对人体局部组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因此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给药。
(5)合作的患者,可采用口服给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达治疗剂量后,经6~8周症状缓解,再持续2~4周方可逐渐减至维持剂量,需要根据病情维持治疗相当长一段时间,一般需2年左右。维持治疗药量通常为出院时治疗量或最大治疗量的1/2~2/3。
9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第一节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三)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0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第一节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三)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急性肌张力障碍
①临床表现:急性肌张力障碍多出现在治疗早期,常在首次服药后几小时内或几天内发生,是最常见的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肌群突发的持续痉挛,以面部、颈、唇及舌肌多见,出现吐舌、挤眉弄眼、双眼向上凝视、斜颈、言语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波及躯干和四肢肌肉还可引起扭转性痉挛等异常姿势。患者常伴有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也可出现瞳孔扩大、心率增快、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②处理:遵医嘱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山莨菪碱0.3mg肌注,20min即可缓解;或加服盐酸苯海索2mg,每日3次,口服。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考虑减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11
精神科护理学(第五章)教学PPT课件
第一节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三)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静坐不能
①临床表现:通常在治疗后1~2周出现,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坐卧不安、躯体摇摆、来回走动或原地踏步,常伴有焦虑、易激惹、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易误诊为病情加重而加大药量,从而使症状进一步恶化。
②处理:遵医嘱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如地西泮~5mg,每日2~3次;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