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课件.ppt
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管理第一節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概述一、供應鏈合作關係概述二、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產生三、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特點四、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意義一、供應鏈合作關係概述供應鏈合作關係也就是供應商與製造商的關係。供應鏈合作關係可以定義為供應商與製造商之間,在一定時期內的共用資訊、共擔風險、共同獲利的協議關係。二、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產生圖8-1企業關係演變過程在傳統的觀念中,供應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業關係主要是“買-賣”關係。基於這種企業關係,企業的管理理念是以生產為中心的,供銷處於次要的、附屬的地位。企業間很少溝通與合作,更談不上企業間的戰略聯盟與協作。從傳統的以生產為中心的企業關係模式向物流關係模式轉化,JIT(準時制)和TQM(全面品質管理)等管理思想起著催化劑的作用。為了達到生產的均衡化和物流同步化,必須加強部門間、企業間的合作與溝通。但是,基於簡單物流關係的企業合作關係,可以認為是一種處於作業層和技術層的合作。在資訊共用(透明性)、服務支持(協作性)、並行工程(同步性)、群體決策、柔性與敏捷性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適應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需要,企業需要更高層次的合作與集成,於是產生了基於戰略夥伴關係的企業模型。具有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企業體現了企業內外資源集成與優化利用的思想。三、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特點(1)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是基於協議的合作關係(2)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是一種競爭性的合作關係(3)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具有相對穩定性(4)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最本質的特徵是運作協調性四、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意義速度是企業贏得競爭的關鍵所在,供應鏈中製造商要求供應商加快生產運作速度,通過縮短供應鏈總週期,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質的目的。圖8-2供應鏈總週期從圖8-2中可以看出,要縮短供應鏈總週期,主要依靠縮短採購時間、內向運輸時間、外向運輸時間和設計製造時間(製造商與供應商共同參與),顯然加強供應鏈合作關係可以改進時間管理,縮短各方面的運作週期。通過建立供應商與製造商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可以達到以下目標:(1)對於製造商①降低成本(降低合同成本);②實現數量折扣、穩定而有競爭力的價格;③提高產品品質和降低庫存水準;④改善時間管理;⑤交貨提前期的縮短和可靠性的提高;⑥提高面向工藝的企業規劃;⑦更好的產品設計和對產品變化更快的反應速度;⑧強化數據資訊的獲取和管理控制。①保證有穩定的市場需求;②更方便地瞭解用戶需求;③提高運作品質;④提高零部件生產品質;⑤降低生產成本;⑥提高對買主交貨期改變的反應速度和柔性;⑦獲得更高的(比非戰略合作關係的供應商)利潤。(2)對於供應商①改善相互之間的交流;②實現共同的期望和目標;③共擔風險和共用利益;④共同參與產品和工藝開發,實現相互之間的工藝集成、技術和物理集成;⑤減少外在因素的影響及其造成的風險;⑥降低投機思想和投機概率;⑦增強矛盾衝突解決能力;⑧訂單、生產、運輸上實現規模效益以降低成本;⑨減少管理成本;⑩提高資產利用率。(3)對於雙方第二節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一、建立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要求二、建立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步驟三、建立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制約因素一、建立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要求製造商與供應商的合作關係應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①讓供應商瞭解企業的生產程式和生產能力,使供應商能夠清楚地知道企業需要產品或原材料的期限、品質和數量;②向供應商提供自己的經營計畫、經營策略及相應的措施,使供應商明確企業的希望,以使自己能隨時達到企業要求的目標③企業與供應商要明確雙方的責任,並各自向對方負責,使雙方明確共同的利益所在,並為此而團結一致,以達到雙贏的目的。供應鏈合作關係發展的主要特徵就是從以產品/物流為核心轉向以集成/合作為核心。在集成/合作邏輯思想指導下,供應商和製造商把他們相互的需求和技術集成在一起,以實現為製造商提供最有用產品的共同目標。因此,供應商與製造商的交換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交換,還包括一系列可見和不可見的服務的交換。二、建立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步驟(1)建立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需求分析(2)確定標準,選擇合作夥伴(3)正式建立合作關係(4)實施並加強戰略合作關係三、建立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制約因素①高層的態度②企業戰略和文化③合作夥伴能力和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