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ppt

发布:2025-05-28约5.34千字共6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丙二酸单酰CoA的生成(供体活化)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不可逆。辅酶是生物素别构酶:柠檬酸激活,脂肪酸抑制。3.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E.coli,6种酶和1种脂酰基载体蛋白(ACP)。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是ACP的组成和活性部位。?脂肪酸合成过程中,ACP辅基上的-SH基以共价键与脂酰基相连。ACP辅基就象一个“摇臂”,携带脂酰基由一个酶转到另一个酶的活性位点上。脂酰基载体蛋白与辅酶A共同活性基团: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实验证据:1904年,Franz和Knoop。实验前提:已知动物体内不能降解苯环用苯基标记含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喂饲动物,尿中是苯甲酸衍生物马尿酸。用苯基标记含隅数碳原子的脂肪酸,喂饲动物,尿中是苯乙酸衍生物苯乙尿酸。结论:脂肪酸的氧化是从羧基端β-碳原子开始,每次分解出一个二碳片断,故称为脂肪酸β氧化。2.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1)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首先在胞质中被活化,形成脂酰CoA,然后进入线粒体或在其它细胞器中进行氧化。在脂酰CoA合成酶(硫激酶)催化下,由ATP提供能量,将脂肪酸转变成脂酰CoA:总反应式:(2)长链脂酰CoA向线粒体的转运以脂酰肉碱形式转运至线粒体内。β-氧化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而脂肪酸第一步活化在胞质中,脂酰CoA(10C以上)不能进入线粒体,需特殊的转运机制来帮助跨膜。酰基肉碱载体(β-羟基γ-三甲基氨基丁酸)以脂酰肉碱形式将脂酰CoA转运至线粒体内。线粒体内膜外侧(胞质侧):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催化,脂酰CoA将脂酰基转移给肉碱的β羟基,生成脂酰肉碱。线粒体内膜:肉碱/脂酰肉碱移位酶将脂酰肉碱移入线粒体内,并将肉碱移出线粒体。线粒体内:肉碱脂酰转移酶Ⅱ催化,使脂酰基又转移给CoA,生成脂酰CoA和游离肉碱。(3)线粒体内的β-氧化过程①脂酰CoA脱氢生成β-反式烯脂酰CoA(脱氢)?脂酰CoA脱氢酶,以FAD为辅基。②△2反式烯脂酰CoA水化生成L-β-羟脂酰CoA(水化)β-烯脂酰CoA水化酶。③L-β-羟脂酰CoA脱氢生成β-酮脂酰CoA(再脱氢)L-β羟脂酸CoA脱氢酶,辅酶为NAD+。?④β-酮脂酰CoA硫解(硫解)酮脂酰硫解酶生成乙酰CoA和(n-2)脂酰CoA。*以16C的软脂酸为例3.脂肪酸β-氧化小结(1)脂肪酸β-氧化时仅需活化一次,消耗两个高能键相当于2个ATP,生成脂酰CoA。(2)长链脂肪酸由线粒体外的脂酰CoA合成酶活化,经肉碱运到线粒内;中、短链脂肪酸直接进入线粒体,由线粒体内的脂酰CoA合成酶活化。(3)β-氧化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4个重复步骤。4.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能量(以16C的软脂酸为例)⑴活化消耗2ATP,生成软脂酰CoA(胞质中)⑵脂酰CoA脱氢,FADH2产生1.5ATP。⑶β-羟脂酰CoA脱氢,NADH产生2.5ATP。⑷β-酮脂酰CoA硫解:乙酰CoA→TCA,10ATP(n-2)脂酰CoA→第二轮β氧化经过7次循环,产生7个NADH,7个FADH2,8分子乙酰COA。活化消耗:2ATPβ氧化产生:7×(1.5+2.5)ATP=288个乙酰CoA:8×10ATP=80净生成:108–2=106ATP5.β-氧化的调节⑴脂酰基进入线粒体的速度是限速步骤,长链脂肪酸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前体丙二酸单酰CoA的浓度增加,可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限制脂肪酸氧化。⑵[NADH]/[NAD+]比率高时,β-羟脂酰CoA脱氢酶受抑制。⑶乙酰CoA浓度高时,可抑制硫解酶,抑制氧化。(二)奇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先经β-氧化途径,得到乙酰CoA和丙酰CoA丙酰CoA转化成琥珀酰CoA,进入TCA。动物体内存在这条途径,因此,在动物肝脏中奇数碳脂肪酸最终能够异生为糖。(三)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1.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单个双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