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docx
—1—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目的意义
1、行业发展现状
滨海湿地位于连接淡水河流系统与咸水海洋系统的沿海地带,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缓冲区,是地球上具有高生态经济价值以及潜在价值的独特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生态敏感区域。近50年来,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湿地资源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正面临着面积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近海生物生境恶化、生物栖息地损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目前退化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也成为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国际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至今已有较长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相继提出滨海湿地保护政策。1971年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992年东北大西洋和北海区域的沿岸国家签订了《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1999年韩国颁布了《湿地保护法》来保护因大面积围垦被破坏的滨海湿地。
在我国,自建国初期起,便已启动了多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1979年我国开展了全国滨海湿地调查,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对策;2017年我国发布《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并提出应严格保护滨海湿地;
—2—
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对滨海湿地的保护和治理提出了要求。近年来我国开展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专项整治活动。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并于2022年6月实施。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逐渐走上正轨。随着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加,相关的标准化技术规范也在逐渐完善。目前滨海调查监测类规范最为全面,例如《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080-2005)、《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081-2005)、《滨海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DB32/T4936-2024)等。但针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的规范还较为缺乏,已有的规范多集中于红树林,例如《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GB/T44592-2024),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还缺乏相应规范。
上述情况表明,目前国内无专门针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的相关标准。江苏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资源,地理环境条件特殊,受入侵物种影响,为了更科学、更规范地保护修复江苏省滨海湿地,编制符合江苏省滨海湿地特征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对推动滨海湿地健康发展、提高江苏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必要性
(1)国家需求:随着我国滨海湿地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逐渐认识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沿海
—3—
各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急剧增加。事实上,从建国以来我国就实施了一系列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但是早期仅是小规模的红树林移植修复。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和《关于加强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来加强滨海湿地的规划和管理。2016年12月,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要开展受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修复工作,逐步恢复或改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强调了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滨海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指出,我国局部地区滨海湿地退化严重,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沿海滩涂生态失衡。因此编制《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推动滨海湿地健康发展已是迫在眉睫。
(2)地方需求:江苏省滨海湿地区包括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沿海县(市、区)滨海区域,总面积96.8万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面积的1/4,是滨海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江苏滨海湿地的海岸类型主要包括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我省滨海潮间带滩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连片分布最集中的淤泥质潮间带滩
—4—
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是全球候鸟保护热点区域,区域内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