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放大镜
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其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的透明物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物体放在放大镜下,眼睛和放大镜保持一定距离进行观察;另一种是将放大镜靠近眼睛,然后移动物体,直到看清楚为止。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有老年人用的老花镜、光学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等。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许多细节,例如蝴蝶的翅膀上布满了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苍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能看到周围360度的景象;昆虫的触角形状各异,蝗虫的触角是丝状,蝴蝶的触角是棒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等,触角具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
昆虫在放大镜下呈现出许多奇特的结构,这些结构与其生存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蜜蜂的足上有专门的花粉刷和花粉筐,便于采集和携带花粉;蚊子的口器像一根细长的针,能够刺入动物的皮肤吸食血液。
放大镜下的晶体
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针状等。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减少水分,即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蒸发,使水分不断减少,物质就会结晶;另一种是降低温度,当温度降低时,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的物质就会结晶析出。我们可以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盐水溶液,然后把一根细线的一端浸入溶液中,另一端固定在横杆上,静置几天,就可以看到细线上有食盐晶体析出。
怎样放得更大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物体放大一次,另一个凸透镜再把这个放大的像进一步放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用两个凸透镜组合制成的,其中物镜的作用是将物体第一次放大,目镜的作用是将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的眼镜商詹森在16世纪末发明的。后来,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将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然后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观察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近似长方形的细胞组成的,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细胞壁分隔。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来实现的。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不同生物的细胞形状、大小、功能各不相同。例如,人体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有利于运输氧气;神经细胞有许多突起,能够接受和传导神经冲动。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呼吸、消化、排泄等功能。在细胞内,发生着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维持着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细胞通过分裂来产生新的细胞,使生物体能够生长和修复受损的组织。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例如,草履虫通过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它的食物泡具有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功能。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促进物质的循环;有的微生物可以和植物共生,帮助植物吸收养分;还有的微生物会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
微小世界和我们
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