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pdf
南安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第二次阶段考
语文科试卷
本试卷考试内容为:高一语文。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选择题答案请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
选择题答案请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保持答题卡纸面清洁、无破损。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卡上交。
35
一、现代文阅读(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历来被视作儒家内
圣外王之道的初声。“君子”人格的极成,不仅仅是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修己以敬”),而
且必须贯达在“安人”与“安百姓”的政治实践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
尤病诸!”表达了对“修己以安百姓”的审慎态度。对此,孔子回答子贡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可谓仁乎”时的一段话——“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可为佐证。“仁”与“圣”的
分际,表明孔子心驰神往尧舜时代的理想政治的原因,与其说是执政者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自我牺牲精神或超凡入圣的道德品格,不如说是他们能够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施政原则。
孟子的内圣外王建立在性善论与民本论的基础之上。表面上看,由“不忍人之心”向“不忍
人之政”的扩充,即“内圣”极成“外王”的过程。但是,深究起来却并非如此简单。在回答齐
宣王询问“齐桓晋文之事”时,孟子对“保民而王”有详尽的论述。他认为,若想达成“辟土地、
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的外王效果,需要在实施各项政策的过程中
扩充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并将此心贯注在“制民之产”的经济制度、“薄赋养民”的福利措
施、“由养而教”的政治原则之中。孟子的理想世界包括内外两面——内而根于仁心,外而发为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9页)
仁政。不可否认,“道德”在孟子思想中有着超乎“利”“力”的优先地位,但若因此认为孟子
的政治领域即道德领域的延伸,却是曲解了孟子,因为他在肯定“道德”的同时,仍然坚持“徒
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孟子并没有否认“先王之
法”和圣人的“规矩准绳”,他强调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再“继之以不忍人之心”。
与孔子相较而言,孟子标举的“内圣”似乎更加容易达致。在其与齐宣王的对答中,宣王多
次强调“寡人有疾”,表示由于自身缺陷难以施行仁政的主张。孟子并没有对“好货”“好色”
“好勇”之“疾”予以严斥,而是强调要“与民同之”。可见,孟子强调的是政治主体必须发动
内在的“不忍人之心”这种驱策力,在具体的为政过程中关注社会大众的福祉,尽力谋求“外王”
的实现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忍人之心”并不等于内圣道德的完满体现,它是“内圣”
与“外王”两个相互涵摄范畴的共同基点。
(摘编自黄建跃《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中国的内圣外王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问题,它是中国哲学的政治教化论。“天人合一”无非
是要求人如何做人,达到超凡入圣。儒佛都讲超凡入圣,道教到宋明以后也讲超凡入圣,儒、释、
道都讲超凡入圣,所以圣人是中国人格境界最高的人。由于中国哲学认为圣人是最高人格,是最
有道德、最有学问的人,从传统哲学看,这种人最适宜做王,因此就有内圣外王之道。近代的一
些学者,很多人认为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或中国学术的根本,梁启超读《庄子·天
下》时就认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最早出现在此篇,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学术的根本。
我想,中国哲学的长处与短处都表现在此。中国哲学的长处是非常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主张
人应该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因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但是内圣之学能不能推出外王之道来呢?我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