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pptx
CDIO人才培养方案探讨杨玲——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2009年4月25日
目前存在的问题01人才培养目标02实施CDIO的原则03改革指导思想04培养方案介绍05核心课程培养结构06修改前后的培养方案对比07CDIO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不利于学生保持高中学习阶段的紧张气氛,同时,在前期的学习中,未接触到相关专业知识,第三学年课程较多,学生疲于应付各门课程的考试,不利于学生进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第三学年的课程较多,第一、二学年的课程相对较少:不仅表现在口头交流及团队合作方面,同时表现在书面交流方面,如技术文档的写作及规范、相关技术资料的查找等;沟通交流的能力较弱: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弱,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工程实现的能力较弱,缺乏从事电子方面工作的相关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盲目选修课程,不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系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工程能力学科知识1950s前:实践1960s:科学与实践1980s:科学2000:CDIO工程师同时需要这两维,工程教育必须能提供这两维工程教育脱离产业需求是对产业人力资源的主要威胁工程教育的走势
具有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知识,有从事该工作方向的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数学工具及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具有电子工程专业中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有关社会、经营、工程等相关人文知识方面的重要技能;针对不同的发展方向,按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特长;人才培养目标
实施CDIO的原则强调将工程师职场环境(CDIO)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而不是“内容”培养“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 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 共享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 发现知识的能力(创新) 传播知识的能力(交流沟通)结合工程实践,但仍是“通识教育”分层分流、因材施教,分模块培养将现行模式与CDIO比较,互相补充
改革指导思想增加第一、二学年的学时量根据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增加第一、二学年的学习量不仅能保持学生习惯的连贯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第三、四学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找工作。
整合课程,改进教学方法(1)加强数理模块,保证学时数。(2)优化两课模块,调整开课时间及教学方式。(3)理论与实践课程合并,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4)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整合。(5)选修课程模块化、取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关度小的课程。降低总学时与总学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加强人文道德素质加大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包括写作能力、资料查找能力及从事电子方面工作的相关职业道德、金融意识等方面的培养。01激发学生进实验室的积极性02
合理设计一、二级项目1确保:2项目开设时间合理性、3设计内容与能力培养的吻合性、4基本项目与提高项目的结合性、5人文素质培养的持续性(写作能力、资料查找能力、道德修养)6
培养方案介绍
基本数理方法培养模块第1学期第2学期第3学期微积分1微积分2空间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随机过程分析第6学期由原3学期调至2学期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在原“复变函数”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方法”的内容大学物理1大学物理2由专业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大学物理1实验大学物理2实验合并
人文教育及工程设计模块新增,并将原工程设计、电子实习、电子信息工程概论等课程整合成工程导论这一门课程第1学期第2-3学期第5学期第6-8学期工程导论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道德修养(工程师职业道德)技术文档写作、口头表达、工程实践、团队合作精神等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以1,2级项目为载体,辅以专题讲座形式工程经济工程制图公共选修课第4学期新增新增(由1调整到1-7学期)(由1-4调整到1-6学期)
计算机能力培养模块由原2学期调至1学期,并增加学时数第1学期第2学期第4学期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软件设计1(基础)第5学期软件设计2(提高)软件设计(二级项目)分为2次考核合格后可免修由原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并增加学时WINDOWS程序设计第3学期
专业基础课模块第2学期第3学期第4学期第5学期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整合实验项目数字信号处理综合设计1(基础二级项目)单设的实验课程整合到理论课中新增将原脉冲与数字电路、HDL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课程整合成这一门课程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二级项目)将原微机原理、单片机等课程整合成这一门课程工程实践训练(一级项目)
专业高级课程模块新增第5学期第6学期第7~8学期现代通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