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ppt
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四.分布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影响因素:器官或组织的血流灌注速率和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是影响分布的最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游离型化学物的浓度梯度、从毛细血管向实质细胞的转运速度、外源化学物与组织的结合点。外源化学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依赖于接触量、消除速度和表观分布容积(Vd,指假定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外源化学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等。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血浓度越低,组织分布越广泛。第31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四.分布意义:①减少到达靶器官的量,避免急性中毒;②缓释游离型化学毒物,具有潜在危害。贮存库的类型: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但未对这些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第32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四.分布1、外源化学物在血中存在的形式有血浆白蛋白结合型和未结合的游离型,两者之间处在平衡状态。外源化学物和血浆白蛋白之间的结合能力与外源化学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白蛋白结合型可以认为是暂时性贮存外源化学物的一种保护机制,使游离型外源化学物浓度降低。2、虽然肝脏和肾脏可消除外源化学物,但也有一定的蓄积作用。3、由于普通人的脂肪约占体重的20%,胖人可高达50%,所以对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是非常大的储存库。当机体大量接触这些化学物时会引起急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此时向脂肪组织的蓄积有一定的缓和作用。4、铅、氟、锶和镉等可在骨蓄积。氟蓄积量大时可能妨碍骨组织对钙等元素的摄取,造成骨的明显损害(氟骨症)。第33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第1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二.生物转运一.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三.吸收四.分布五.排泄六.毒物动力学第2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一.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天然物植物性有害物质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④致癌物,如苏铁素;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动物性有害物质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①本身无毒的;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第3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一.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二、衍生毒物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有时用同义词有毒反应物。有毒物质可由食品的任何内在成分与外源成分(如污染物与添加剂)相互作用形成,或这些物质与外界物质(如氧)相互作用形成。由热、光、酶或其他物质引起食物化学降解也会产生有毒物质。衍生毒物可分为热解有机毒物、非热解毒物、油脂氧化物以及污染物反应产生的毒物等。第4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一.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生长中的农作物或收获后贮放的农产品受微生物侵袭,在适宜条件下可产生致病内毒素或外毒素。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农药、生长刺激素等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均会使食品含有残留。食品贮存和包装用的容器和包装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能迁移到食物上。食品生产工艺过程污染物,运输、住宅、家庭生活、娱乐活动、教育、医疗以及科研使用的有害化学物质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产生健康危害。第5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点击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