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体内过程.ppt

发布:2025-02-10约8.4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除甲基化和乙酰化结合外,其它Ⅱ相反应显著增加毒物的水溶性而促进经肾脏的排泄。1葡萄糖醛酸结合2硫酸结合3乙酰化作用4氨基酸结合5甲基化作用6谷胱甘肽结合74.3Ⅱ相反应该反应由UDP-葡萄醛酸转移酶(UDPGT)催化。葡萄醛酸供体来自胞液中的尿苷二磷酸葡萄醛酸(UDPGA)。UDPGT是一组分子量为50~60K的同功酶。催化的底物包括含羟基、羧基、氨基和巯基的化合物。UDPGA的葡萄醛酸部分C-1碳原子被活化受到底物中O、N、S或C原子的亲核攻击,形成构型的糖苷酸结合物,并释放出UDP。糖苷酸结合产物具有高度水溶性。4.3.1葡萄糖醛酸结合1该反应是以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PAPS)作为供体在磺酰基转移酶催化下将化合物转化成硫酸酯,并释放出PAP。2该反应由底物中亲核性O或N原子攻击PAPS中的亲电子性硫原子,使磷硫脂链断裂,将硫转移到底物中。3PAPS在细胞内的浓度较低,故接触化合物浓度高时该反应占底物转化的比例较小。4.3.2硫酸结合组织器官分布:肝是酶分布的主要器官,其次为皮肤、肺、鼻粘膜、眼及胃肠道,再次是肾、肾上腺、胰、脾、心脏、大脑、睾丸卵巢、胎盘、血浆、血细胞、血小板、林巴细胞及大动脉。细胞内分布:主要分布在内质网的微粒体和胞浆,其次是线粒体、溶酶体和细胞核。124.1.3毒物代谢酶的分布氧化作用01还原作用02水解作用034.2Ⅰ相反应01细胞色素P-450酶系02微粒体黄素单加氧酶03醇醛酮氧化-还原系统和胺氧化04过氧化物酶依赖性的共氧化反应4.2.1氧化作用4.2.1.1细胞色素P-450酶系01组成02催化机制03催化反应类型该酶系又称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microsomalmixedfunctonoxidase,MFO)或单加氧酶(mono-oxygenase)。01其由三部分组成:血红素蛋白类(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5)、黄素蛋白类(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细胞色素b5还原酶)和磷脂类。02组成含氧复合物再加上一个质子(H+)和由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或由细胞色素b5提供的第二个电子,转变成Fe2+OOH复合物;氧化型细胞色素P-450(Fe3+)先与RH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复合物和一个分子氧结合成含氧复合物;在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作用下,由NADPH提供一个电子使其转变为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Fe2+)复合物;第二个质子的加入使Fe2+OOH复合物裂解形成水和Fe3+O复合物;催化机制1Fe3+O复合物将氧原子转移到底物,生成ROH,并提供一个电子,使其中的O2活化;A释放ROH产物,P-450(Fe2+)转变为P-450(Fe3+)。B注意: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机制还有一些副反应,若催化循环在不同步骤中断,则可分别产生单电子还原、生成超氧阴离子、生成过氧化氢和其他过氧化物。C催化机制2催化反应类型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羟化(hydroxylationofanaliphaticoraromaticcarbon)双键的环氧化(epoxidationofdoublebond)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heteroatomoxygenationandN-hydroxylation)杂原子(O-,S-,N-)脱烷基(heteroatomdealkylation)氧化基团转移(oxidativegrouptransfer)酯裂解(cleavageofesters)脱氢(dehydrogenation)也称碳羟化反应。脂肪族在体内往往是末端的或倒数第二个碳原子被氧化成羟基。如八甲磷末位甲基羟化成N-羟基八甲磷(活性较八甲磷强10倍)。多数芳香族毒物被羟化成酚类。如苯胺可氧化为对氨基酚、邻氨基酚或羟基苯胺。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羟化双键的芳香族和烯烃类毒物被氧化时,常形成环氧化中间产物,其不稳定而重排成酚类。01如果苯环上有卤素取代或多环芳烃进行环氧化时,则能形成较稳定的环氧化物。许多环氧化物是亲电子剂,活性高于母体。02环氧化的过程包括:非酶催化的水化;非酶催化的与GSH反应;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的水化反应;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的结合反应。如苯并芘在P-450酶系的氧化下和环氧化物水化酶的作用下生成50余种终产物。03双键的环氧化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21含硫醚键(-C-S-C-)的有机磷类物质如内吸磷,可在微粒含黄素单加氧酶(MFO)的催化下进行S-氧化反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