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课件.ppt
高等學校的專業
設置與課程體系一、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一)專業與專業設置專業是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專業分工需要和學科體系的內在邏輯而劃分的學科門類。按專業設置組織教學,進行專業訓練,培養專門人才是現代高校的特點之一。專業的形成以一定的社會分工為前提,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不斷分化與綜合的趨勢密切相關,與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密切相關。(二)專業設置和調整的原則與指導思想1.要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規律出發
2.要從學科、專業本身的發展變化的現實出發
3.要從實際出發,隨時調整專業結構
4.要按學科基礎或服務對象的範圍劃分專業
5.專業範圍應有較寬廣的覆蓋面
6.專業設置要考慮佈局的合理性
7.專業設置應考慮學校的辦學條件(三)市場經濟體制下高校專業設
置問題1.基本要求(1)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公民個人的需要為基本出發點
(2)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水準的趨勢
(3)符合高級人才的成長規律,以利於提高人才培養的品質2.具體做法(1)拓寬專業面,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和職業轉移能力
(2)改變專業培養的方式
(3)在規劃學校專業建設時,避免出現不應有的現象二、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一)課程概說1.課程的定義狹義的課程:被列入教學計畫的各門學科及其在教學計畫中的地位和開設順序的總和。廣義的課程:學校有計畫地為引導學生獲得預期的學習效果而付出的綜合性的努力。2.課程分類◎學科課程/經驗課程
◎並列課程/核心課程
◎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
◎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
◎大型課/中型課/小型課
◎理論型課/實踐型課
◎顯性課程/潛在課程
◎先行課程/後續課程3.課程體系(結構)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和配合,構成了課程體系。高校各專業課程體系是否合理,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比例關係上:
(1)普通課程、專業課程和跨學科課程
(2)必修課和選修課
(3)理論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
(4)顯性課程和潛在課程
(5)大、中、小型課程(二)課程內容高校的課程內容是由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和教材這三種形式來體現的。教學計畫是課程的體系結構;教學大綱是一門課程的綱要結構;教材(包括教科書、講義、視聽教材)是一門課程系統的知識內容。1.教學計畫教學計畫是按照高等學校培養目標制定的指導教與學的規範性檔。它一般上級教學主管部門審查,校院長批准實施。教學計畫的內容包括:專業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課程設置、主要教學活動、時間分配、學年編制等。2.教學大綱(課程大綱)課程確定之後,每一門課程都應制定出教學大綱,編出相應的教材。教學大綱(或課程大綱)是以系統和連貫的形式,按照章節、課題和條目敘述某一學科的主要內容的教學指導檔。教學大綱一般包括說明、本文和附錄三個部分。編制教學大綱應有明確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啟迪性和教學適應性。3.教材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闡述教學內容的專用書籍,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教材的基本內容包括目錄、正文、作業、實驗、圖表、附錄、索引、注釋等。大學教學一般要有輔助教材,它可分為三類:
(1)教科書之外的學術論著;
(2)與教科書配套的習題集、思考題集等;
(3)自學指導書、實驗指導書、教學法參考書等。(三)課程建設1.課程建設的意義
(1)有利於建立教學規範
(2)有利於提高教學品質
(3)有利於帶動教學工作的提升
(4)有利於推動教學管理制度化
(5)有利於教學人員素質的提高2.課程建設的內容(1)課程教學梯隊建設
(2)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
(3)課程教學設施(包括實驗設施)的建設
(4)課程教學方法、手段的研究與裝備
(5)課程教學的組織與管理3.課程建設的準則和目標(1)必須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學大綱
(2)有合適的教材
(3)具有完整的教學資料
(4)有科學的考核手段
(5)擁有結構合理的教學工作梯隊
(6)有一套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7)擁有比較先進的能滿足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