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维护金标准及流程.pptx
静脉留置针维护金标准及流程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01
操作前准备规范
02
标准置管流程
03
日常维护管理
04
并发症预防处理
05
拔管标准与操作
06
培训与质控体系
01
PART
操作前准备规范
患者评估与适应症确认
评估患者血管状况
评估静脉的粗细、弹性、位置和皮肤状况,选择适合的静脉进行穿刺。
01
了解患者病史、用药情况、过敏史等,确认是否适用静脉留置针。
02
适应症确认
根据医疗操作要求,确认患者是否符合静脉留置针的适应症。
03
评估患者病情和用药情况
留置针型号选择标准
选择适合患者血管大小的留置针,避免过大或过小。
根据血管情况选择
根据患者需要输注的药物种类、浓度、剂量等,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
根据治疗需求选择
遵循医院制定的留置针型号选择标准,确保医疗安全。
遵循医院规范
无菌用物与环境准备
无菌用物准备
准备无菌留置针、敷料、消毒棉签、无菌手套等,确保操作过程的无菌状态。
01
环境消毒
对穿刺部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清洁操作者的手部,防止交叉感染。
02
保持环境整洁
确保操作区域整洁、干燥、无污染源,以提高操作成功率。
03
02
PART
标准置管流程
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大于8厘米。
皮肤消毒
消毒后等待
消毒后需等待消毒剂自然干燥,避免穿刺时带入细菌。
必须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的消毒剂和敷料。
无菌操作与皮肤消毒
选择合适的穿刺角度,一般建议在15-30度之间。
穿刺角度
进针时需保持一定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血管损伤或穿刺失败。
进针速度
穿刺时轻轻旋转针头,边进针边抽回血,确认针头已进入静脉后再推进导管。
穿刺技巧
穿刺角度与进针技巧
01
02
03
穿刺成功后,用无菌敷料固定导管,避免导管晃动或移位。
导管固定
在导管上贴上标识,包括置管日期、置管人等信息,便于后续维护和管理。
标识要求
将导管固定在患者身上,避免活动时导管脱出或扭曲。
固定位置
导管固定与标识要求
03
PART
日常维护管理
冲管与封管操作规范
01
冲管
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采用推一下停一下的冲洗方法,使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将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
02
封管
采用正压封管,将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少许,脉冲式推注封管液剩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出针头。
敷料更换频率与手法
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半透明敷料应至少每隔2天更换1次,若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更换频率
揭开敷料时要由内向外,需消毒的导管接头处先用消毒棉球压住,待消毒后再盖上敷料。
更换手法
导管位置与功能观察
导管位置
每次更换敷料时都要观察导管是否在血管内,导管尖端是否到达上腔静脉,确认导管位置无误后再进行冲管。
01
功能观察
每天评估导管的通畅性,检查导管是否有打折、弯曲、回血等情况,并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红肿等不适症状。
02
04
PART
并发症预防处理
静脉炎3级
局部出现严重红肿、疼痛,伴有水疱、溃疡、坏死,需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外敷药物,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需切开引流。
静脉炎0级
无临床症状,不需特殊治疗,可局部外敷药物预防。
静脉炎1级
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可局部外敷药物,如硫酸镁湿敷等,同时加强观察。
静脉炎2级
局部出现红肿、疼痛,伴有水疱、破损,需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外敷药物,必要时需口服抗生素治疗。
静脉炎分级处理方案
导管堵塞的原因包括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导管扭曲或打折等。
导管堵塞原因
可采用生理盐水冲管、尿激酶溶栓、更换导管等方法进行疏通。
疏通方法
定期冲管、封管,使用肝素盐水或尿激酶溶液封管,可减少导管堵塞的发生。
预防措施
导管堵塞疏通策略
感染防控应急措施
感染预防措施
穿刺前严格进行皮肤消毒,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后定期更换敷料并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01
感染监测与报告
发现感染征象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导管,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及时报告医生。
02
感染治疗措施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对局部进行清创处理。
03
05
PART
拔管标准与操作
静脉留置针已完成治疗或输血任务,无需继续保留。
患者出院或转科,需拔除静脉留置针。
留置针出现渗漏、堵塞、感染等异常情况,需及时拔除。
留置针留置时间已达到规定时间,需进行更换或拔除。
拔管指征判断原则
洗手并戴无菌手套,确保操作过程无菌。
轻轻揭开固定留置针的敷料,避免牵拉留置针。
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轻压迫留置针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留置针。
拔出留置针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压迫穿刺点,直至出血停止。
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敷料,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