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池教学设计-教案18.docx

发布:2025-05-25约3.9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之

《池上》敎學设计

敎學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利用汉字六书知识帮助学生识记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踪、迹”,正确书写“首”和“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读出诗的意韵美。

2.激发想象——体会诗的画面美。

3.品味赏析——感受诗的内涵美。

4.举一反三——形成丰厚的积淀。

5.尝试用“六书”知识进行语文低段识字敎學。

敎學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敎學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敎學准备:

1.敎學多媒体。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敎學时间:

1课时。

敎學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配乐出示生活中池塘荷花美景图片若干幅,交流看到了什么并说说感受。回顾上学期学过的汉乐府《江南》,播放汉乐府《江南》吟唱曲。

介绍采莲,引入课题《古诗二首》其一《池上》

【设计意图:让诗词敎學散发醉人的芬芳,就应该“直通生活”。古诗词和学生生活之间是有距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两者之间建立通道。优美的图片和音乐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悟情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听歌中回顾了汉乐府《江南》,感受了莲的美好,了解了采莲,同时以旧带新,巧妙地为下文学习进行铺垫,提高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相机敎學“首”字,出示“首”字从古体字到今体字的演变过程。

首字是个典型的象形字,上面是头发和头皮,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代表面部,意为头。所以和首相关的词大都与头有关,或引申为第一,首还可以作量词,“古诗二首”的“首”。读一读“首”作量词组成的词语“一首诗、一首歌”。

【设计意图:“首”字是本诗要求会写的生字。传统的汉字敎學常常是将汉字生硬地分解成笔画和部件,使学生误认为汉字只是由点、横、撇、竖组合起来的一个个架子而已,缺少了汉字的“魂”与“灵”,也使汉字敎學缺乏趣味性、流于形式。本课敎學中,我尝试着让“六书”知识融入识字敎學,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敎學,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突破字形难点,达到提高识字敎學效率的目的,为进一步的语文学习提供探究基础。】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大屏幕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诗读正确;2.读通句子,读出节奏来。)

2.指名读。提示“撑”“艇”“藏”“踪”“萍”是后鼻音。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诗的节奏。

3.教师范读,读出诗的节奏。

4.同桌对读,模仿读出诗的节奏。

5.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诗词敎學散发醉人的芬芳,就应该“直面语言”。初读这首小诗,教师明确提出读的要求,层层递进,要求学生自由读,反复读,由读准音、读顺句到读出节奏,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同时为品诗意,悟诗情作铺垫。】

三、诗中赏画,读出感情

(一)学习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理解前两句。(出示前两句诗)

(1)出示书上插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出示前两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炼。

(3)出示“艇”字。

①利用汉字六书知识讲解,“艇”是舟字旁,它指小船,这种船很轻便。借助生活经验谈谈坐小艇的感受,与撑小艇作对比,体会小娃的胆大。

②请学生示范撑小艇,相机区分“划”和“撑”。

③出示“撑”字,“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前进。让学生一边做撑小艇的动作,一边齐读第一句。

(4)学习“采”字。

①出示“采”字从古体字到今体字的变化过程

②看教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③范写“采”字。

提示“首”字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下方“自”的中间两条横靠左不靠右。

(5)品读”偷”字。

①出示字典中“偷“的三种解释。交流这儿的“偷”该选哪种解释。

②引导学生学生交流自己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

④透过这个“偷”字,你感受到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⑤谁愿意通过朗读把你眼中小娃的模样展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偷”字作为全诗诗眼,正确理解“偷”字对于学习《池上》这首诗非常重要。通过老师讲解,并结合诗中具体意境,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然明白不能理解为“偷窃”,而应是偷偷地、瞒着大人去的。此处巧妙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做过的恶作剧,意在让学生和诗中的小孩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可爱、纯真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