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 课件 第11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pptx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一节
情绪的发生;(一)哭的信号
哭是婴儿表达自己需要的最有效的方式,并且在某些时候是唯一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父母延迟对婴儿的回应,的确会降低6个月婴儿“大惊小怪”的次数,可能是由于婴儿在自己学着去处理小的困扰。然而,如果直到忧伤的哭泣升级到尖叫时父母才作出回应,那么这时父母便很难安抚婴儿的情绪。如果这种模式得以重复,婴儿调控、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会受到干扰。最理想的发展模式是:预防婴儿的忧伤情绪,使安抚变得没有必要。
;(二)微笑和大笑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微笑,而且是不由自主地微笑,这似乎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这些无意识的微笑经常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在前3个月,这种微笑随着大脑皮质的成熟越来越少。轻微的刺激也能够引起婴儿最早的非睡眠微笑。随着婴儿逐渐长大,他们主动地投入愉快交往中的能力逐渐增强,并且能够领会大人故意发出的怪声或者动作而产生“咯咯”的笑声。婴儿能够意识到意外发生时的大笑,表明婴儿自己知道预期的是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认知的发展。;婴儿表现出来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婴儿初生的原始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新生儿情绪反应的产生、出现或消失、转移,都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例如,饥饿、尿布不干爽、任何身体内外的不适宜刺激都会引起婴儿的哭闹等不愉快情绪的发生。
2.?婴儿初生的原始情绪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
达尔文、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反应是人类进化和适应的产物,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能力,无须经过后天的学习。例如,新生儿以哭声反映身体痛苦,以微笑反映舒适愉快,以皱眉、耸鼻、摆头反映厌恶(如对酸味刺激物)等,这些都是不学就会的,是先天的情绪反应。;(一)情绪影响儿童的生存适应性
婴儿的生活完全靠成人照料,他们的生存虽是被动的,但婴儿的情绪感应能力却能使他处于主动地位。例如,婴儿的哭声反映身体的疼痛、饥饿、寒冷,呼唤成人对他给予注意、照顾与抚慰,消除那些有害的危险刺激;婴儿的微笑反映舒适、愉快,吸引母亲对他的疼爱;在母亲离去时,婴儿用哭声表达对母亲离去的伤心,试图挽留母亲。
(二)情绪激发儿童的心理活动
很多研究表明,情绪对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动机作用。婴幼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着婴幼儿的行为,驱动、促使其去做某种行为或不去做某种行为。例如,在愉快的情绪下,婴幼儿做什么事都积极,乐于学习,愿意听话。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孩子是情的俘虏”,就是这个道理。;(三)情绪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也起着推动或抑制的作用。不论感知、记忆,还是注意、思维、想象,都受到情绪的影响。我国学者孟昭兰的研究表明,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实验以婴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等对婴儿智力操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情绪状态对婴儿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婴儿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的影响。
;(四)情绪有利于儿童的人际交往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表情在婴儿与成人的交往中,尤其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成人几乎完全借助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等,了解他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各种生理性的、社会性的需要,照顾、哺育他,或者给他以情感上的抚慰。
(五)情绪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情绪体验,如自己操作成功获得的成就感、自豪感,被他人喜爱、称赞等获得的被爱感、愉快感,能促使婴幼儿形成对自身形象的积极看法和肯定性评价;而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自己操作失败引起的沮丧感、焦虑,被他人批评、忽视引起的自卑,能促使婴幼儿形成对自身形象的消极看法和否定性评价。;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一)笑
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通过笑可以引出其他人对婴儿的积极反应。笑是婴儿获得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其喜爱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当婴儿朝着爸爸妈妈微笑时,父母会由衷地报之以微笑,并给予爱抚,这样,婴儿就会笑得更欢,父母也更感到与他在一起的快乐,从而加深了婴儿与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感情联结,彼此间形成更积极的关系,这对婴儿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是必需的。
综合研究者对婴儿笑的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婴儿的笑经过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笑
1.?自发性的笑(0至5周)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有研究表明,出生2~12小时,新生儿面部即出现像微笑的运动。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其表现只是卷起嘴角,即只是嘴周围的肌肉运动,但眼周围的肌肉并不收缩。对这样一种微笑,早在18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