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5.pdf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5
肝硬化时血小板生成减少、脾脏滞留与破坏增多,临床发生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所致的患者出血风险增加,限制了有创操作、抗肿瘤药物治
疗(系统治疗)、介入及手术的进行,给临床工作造成困扰。尤其是血小
板计数V50X1CT/L的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接受有创检查与治疗时明
显受限,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为便于临床工作者迅速全面地掌握其管理要点,规范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
的诊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肝病、消化、感染、中医、外科、介
入、肿瘤和临床研究方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制定了《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在专家共识制定中尽可能地按照循证医学依据,梳
理其定义、诊断及治疗相关文献,旨在针对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主要临床管理问题及推荐意见如下:
问题1: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推荐意见1: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是
指肝硬化本身所导致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9/Lo(Al)
问题2: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程度的评估推荐意见2:建议采用不良
事件通用术语评价标准(CTCAE)v5.0标准对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程度进
行分级,一般将血小板计数<50X109/L划分为严重血小板减少,作为
需要临床干预的血小板减少标准。(B1)
问题3: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接受有创操作的血小板阈值推荐意见3:
血小板计数250X109/L,可在评估患者整体出血风险后进行有创操作,
一般无需额外升血小板治疗;但血小板计数在(50-100)xlO9/L,尤
其是合并消化道溃疡等特殊情况时,应使用升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计数
(20〜50)X109/L,在进行高风险操作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以升
血小板药物治疗为主;血小板计数<20X109/L,在进行有创操作时应
当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或输注血小板。(C1)
问题4: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治疗推荐意见4:肝硬化血小板减少
症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手术及抗肿瘤药物治疗时,根据需要的血小板阈
值,可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hTPO)或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TPO-RA),减少出血风险。(C1)
问题5:升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延长药物疗程或增加药物剂量的
方案推荐意见5:升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适当延长药物疗程,
hTPO可延长1〜6个月;升血小板药物增加药物剂量的安全性有待进一
步研究。(B2)
问题6: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输注血小板,哪些情况下
可考虑输注血小板推荐意见6:对肝硬化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一般不建议
输注血小板;出血风险较高的危重症患者或需实施高出血风险手术、有创
操作,而又不适合接受升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可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
(B2)
问题7: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脾动脉栓塞和/或脾切除术推荐意
见7: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与脾大/脾功能亢进相关,反复出血,需充分
评估风险与获益,采取MDT模式制定适合的方案,可选择脾动脉栓塞或
脾切除术。(C1)
问题8: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合并血栓时的抗凝治疗推荐意见8:肝硬化
合并血栓性疾病患者在1〜2级血小板减少时,可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维生素K拮抗剂或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抗凝治疗;3级血小板减少时,平衡
出血和血栓栓塞风险后,可使用减半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4级血小
板减少时,不推荐抗凝治疗。(C2)
问题9: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合并血栓性疾病时抗血小板治疗推荐意见9:
肝硬化合并血栓性疾病患者在1〜2级血小板减少时,根据病情进行单一
或双重抗血小板治疗;3级血小板减少时,平衡出血和血栓栓塞风险后,
可进行单一抗血小板治疗;4级血小板减少时,一般不推荐抗血小板治疗。
(C2)
问题1。: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随访推荐意见1。:代偿期肝硬化患
者每6个月1次监测血小板计数,失代偿期每3个月1次,病情危急者
随时监测血小板计数。(A1)
问题11:肝硬化合并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时血小板减少症的管理推荐意
见11:积极处理原发病和/或诱因。出血、需紧急接受侵入性操作或手术
等可输注血小板;非紧急情况下应使用hTPO或TPO-RA,将血小板计
数提升至侵入性操作或手术要求的安全阈值;拟接受系统治疗时,严重脾
功能亢进/脾肿大患者,可考虑PSE、脾切除等有创治疗。(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