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df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
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副作用,临
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
至导致死亡。临床中HIT实际发病率很低,以普通肝素诱发为主,少数为
低分子肝素诱发,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汇总的数据为0.1%~5.0%[1],
我国目前尚没有关于HIT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多为个案报道。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简称《共识》)编写
委员会专家组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指南推荐及权威专家意见的
基础上,结合中国HIT的防治现状,于2017年撰写了《共识》。重点是
HI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期提升中国医师对HIT的认知、诊断与
治疗水平,促进HIT临床干预更加科学与规范。
1、HIT分型的简化:之前对HIT的分型有多种方法,临床应用中不
易区分。《共识》将HIT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良性过程,不会导致血栓
或出血事件,不需要停药和特殊处理;Ⅱ型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
低及严重血栓栓塞风险,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3-4],
所以,在《共识》中主要讨论的是Ⅱ型HIT。并且,Ⅱ型HIT按照是否合
并血栓形成,进一步分为伴血栓的HIT(HITwiththrombosis,HITT)
和孤立HIT。
3、HIT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急性全身反应和出血
是HIT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血小板计数减低是最主要的,常见的变化
特征是血小板计数下降至其基线值的50%以上,且最低血小板计数一般≥
20×109/L,基线血小板计数较高的患者,即便血小板下降50%以上仍可
在正常范围。按照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时间还可将HIT进一步分为经典型
HIT、速发型HIT、迟发型HIT三种类型,这与患者发生症状前体内之前
是否存在HIT抗体相关。
HIT的严重症状主要是血栓栓塞引起,WarkentinTE等[5]和Zwicker
JI等[6]的研究发现在未接受HIT治疗的患者中发生血栓的风险很高,约为
17%至52.8%。HIT患者在静脉、动脉均可发生血栓,临床多见下肢深静
脉血栓形成,可发生致死性肺栓塞,需注意血小板减少和血栓栓塞的时间
并不完全同步。
少数患者在静脉注射肝素后出现急性全身反应,表现为肌肉僵直、寒
战、发热、大汗、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或血压升高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脏、
呼吸骤停。特殊情况下,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全身性过敏反应。HIT
导致的自发出血少见]。
3、HIT的临床诊断思路:在4T’s评分和血小板数量动态监测基础上,
联合HIT抗体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实验进行HIT的排除诊断和确诊。
4T’s评分是由血小板减少的数量特征(Thrombocytopenia)、血小
板减少的时间特征(Timingofonset)、血栓形成类型(Thrombosis),
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oThercauseof
thrombocytopenia)构成,四项评分相加:≤3分为低度、4~5分为中
度和6~8分为高度临床可能性。4T’s评分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可以排除
HIT,不需进一步行HIT抗体检测和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对于4T’s评分
为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推荐检测HIT抗体,并持续监测血小板计数。
临床上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血小板计数,需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
板减少,比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
性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等。
4、HIT的实验检查: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分析实验和HIT抗体
检测是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减少是诊断HIT的重要标志,所有患者在肝
素治疗前都应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在肝素应用过程中,应复查血常规。
HIT抗体的检测对于HIT确诊有重要指导作用,HIT抗体检测包括混合抗
体(I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