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溯源.doc

发布:2025-05-22约5.1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溯源

摘要: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基本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初步形成,《德意志形态》进一步发展,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才完全成熟。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外化和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批判,对异化的逻辑架构、异化的主客体、核心要义进行重新界定,对何为异化、对象化,如何扬弃异化进行新的阐释,在对社会具体问题的思考中使异化概念走向成熟。

关键词:异化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念溯源

异化是马克思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但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提出并创立的。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洛克、卢梭等哲学家提出了“异化”这一概念,它代表着资产阶级对自身主权的放弃,霍布斯把“异化”这一概念运用到了国家的权力结构中,自然权利由此获得实现的途径。此刻,异化的概念在政治学上得到了重新定义,卢梭在“自然状态”理论中,继承了其先辈的观点,使“异化”的概念更为接近当今社会的认知。他认为,随着“自然阶段”中人们从社会生活阶段迈入文明社区,私有财产的形成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增大,这也必将会造成地位的不平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纯粹,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利益是无穷无尽的。卢梭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异化的状态,回归“自然状态”,以实现真正的平等,即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生产资料,这样的社会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然而,卢梭未能意识到,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源头并非来自私人制,实现政治解放也不一定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尽管卢梭对异化现象的理解是直观的,但他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自由与必然性之间的相互关联,为后世对“异化”这一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奠定了基础。

当前学术界的共识是,异化概念滥觞于黑格尔,费尔巴哈继承并将其发展,最后在马克思的手中变得成熟。“异化”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黑格尔关于绝对系统理论的理论依据,这也是费尔巴哈以感性唯物论批评旧宗教的主要根据。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马克思无法从异化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因此,异化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一个核心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异化概念的滥觞

黑格尔所谓的“异化”,其实可以用“外化”这个词来表述。他对“异化”概念的探讨,本质上是“异化的外在表现”,是外化的广义上的理解。他把“异化”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实际上,“异化”更多的是一种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超脱,它是一种至高的原则,而真实的世界,如自然界、社会,不过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应该被舍弃。大自然界曾经被思维者束缚在他们的一定概念和思想物中,但现在,当他们把大自然界从自我解放出去时,他们发现这种抽象的大自然界不再是他们本身的思想物,而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可以直观感知的大自然界,它不再是抽象思维的对象。黑格尔的异化概念虽然只有一个思辨范畴,但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定精神状态的内部否定性,即现实世界就是短暂的、限制的生存,是思想设定的过程,因而,我们应该超越有限的自然界,返回无尽的一定精神状态,以求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

在《基督教真相》中,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设定世界、设定差别,并且在它所创造的东西中创造自身,因为它重新扬弃了它的创造物同它自身的差别,因为它只是在创造活动中和运动中才是自己本身”[1]。在这里,创造性的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鲍威尔认为,以宗教为代表的实在的存在,是一种对人的自觉的异化,是一种外在的压迫和约束人类的力量。要消除宗教对人的异化支配,首先要在人的自觉中进行批判与革命,提倡对宗教的自觉批判,以批判的方式认识自我,摆脱宗教的异端性,回归自我意识的空间,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宏观层面上,鲍威尔关于“宗教异化”的解读和黑格尔的“异化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黑格尔的哲学缺少直接性,费尔巴哈的哲学是感性的、直观的,从黑格尔的精神和自觉中领悟到了一种超越,是以人为核心的哲学,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费尔巴哈指出,变化的基础并非抽象式的黑格尔肯定精神,乃是具有情感的人,因此,异化概念的中心变成了人,也是哲学的终点。费尔巴哈的思想从唯心主义转向为唯物主义,特别是他提出的以人为本哲学,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费尔巴哈从黑格尔、鲍威尔的“自然本位”出发,批判了他们的“异化论”,黑格尔的外在化异化既是一种抽象概念,也无法以一种直接的方法来克服它。就像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黑格尔哲学“诚然将它分离开的东西重新等同起来,但是用的只是一种本身又可以分离的间接方式”[2]。费尔巴哈指出,上帝只是人类内在本质的一种抽象概念,它被变异,而抛弃变异就是要抛弃有神的宗教信仰,消除愚昧的宗教信仰,以人与人之间的爱为基础,让信仰回到人的“类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