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

发布:2025-05-14约1.3万字共1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病季节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不同国家的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第95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发病地区森林、丘陵地区根据国外研究,该病与莱姆病的地区分布相似,我国莱姆病流行区亦应关注此病第96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理改变多脏器周围血管淋巴组织炎症浸润坏死性肝炎脾及淋巴结单核吞噬系统增生等主要与免疫损伤有关。第97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影响宿主:1、细胞基因转录2、细胞凋亡3、细胞因子产生紊乱4、吞噬功能缺陷进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第98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第99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第100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第101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第102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第103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合并脏器损害的患者,心、肝、肾功能检测异常。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阳性。第104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病人发病第一周即表现有白细胞减少,多为1.0~3.0×109/L;血小板降低,多为30~50×109/L。可见异型淋巴细胞。第105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形尿。第106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第107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少数病人还有胆红素及血清蛋白降低。第108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并发症如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第109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例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一)流行病学史1.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2.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3.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第110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第111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实验室检测1.血常规及生化检查(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2)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3)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第112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血清及病原学检测(1)急性期血清检测IgM抗体阳性。(2)急性期血清检测IgG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检测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4)全血或血细胞标本检测特异性核酸阳性,且序列分析证实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同源性达99%以上。(5)分离到病原体。第113页,共15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样品采集、保存要求全血:用BD5ml带分离胶采血管,采集3管血液,每管3-5ml,不离心,直接-70℃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