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内容 病原学 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特征 防控要点 潜伏期 潜伏期为蜱虫叮咬后 5-14 天。潜伏期的长短可受病毒剂量和感染途径等多个因素影响。 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至发病的平均天数为大约 10 天(7-12 天)。 鉴别诊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登革热 败血症 伤寒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防控要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 实验室检测方案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防控要点 加强病例监测和管理,降低传播风险。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防控要点 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 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 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 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个案调查:基本情况、临床特征、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 、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 。 病例搜索: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检测 。 宿主媒介调查。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生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家畜及啮齿动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况,采集动物血清标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以查明可能的动物宿主和生物媒介。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六)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特征 SFTSV感染病例一般始于3月,高峰期在5~7月份,可以延续至11月份。 多散发于呈丘陵地貌的农村地区,病例呈高度散在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市及日本、韩国等地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谢 谢!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原学 病原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SFTS 病毒可通过基因突变、重组和在蜱媒介及脊椎动物宿主内进行同源性重组而快速进化, 给公众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但对于SFTSV的理化特性和灭活条件仍须进一步研究。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意识障碍及多器官损害等。 根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规律,临床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期:潜伏期、发热期、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和恢复期。 发热期 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患者常伴有明显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体格检查可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