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ocx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了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功能。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实现思政课“知、情、意、信、行”有机融合的关键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意义与研究过程中存在不足,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三点建议:从过程性视角,把握实践教学的建设逻辑;从主体间性出发,丰富价值取向;立足“大思政”格局,增进科际整合。
中图分类号:F061.3;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13-02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兴起和发展的新型大学,作为职业教育、大众教育、学术教育的有机统一,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应用性项目研究和开发,“政、产、学、研”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及社会功能的特殊性,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推动其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成为应用型本科院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现实背景下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是推动思政课“知、情、意、信、行”五维教学目标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承担了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功能。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大思政”建设与独立院校转设发展两大现实背景,如何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于国家教育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师生的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层面:促进民办高校办好思政课教学的题中之义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层面: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
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民办高校大多将自身定位为“教学型”高校,并将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从基本定位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才”的基础在于“人”,因此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思政课在其中起到了“打地基”的作用。从办学特色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蕴含了价值性与工具性的辩证统一。立足国情与行业需求,要求学生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体系化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有在实践中产生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主要教学方式,可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省,在做中悟”,将学习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现其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
(三)教学主体层面:完成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共生共长的有效路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然而,研究仍有不足。具体包括:第一,研究定位单一。目前学者大多将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定位在应然的理想状态,但少有对实然状态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该如何过渡进行思考。第二,研究价值导向层次化尚需完善。大部分研究在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时,大多强调学生服务社会、家国情怀的培养,鲜有关注应用型本科学生自我服务与心理建设的价值导向。第三,对策指导性有待加强。对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路径构建的研究,基本上只提供策略性指导意见,缺乏具体实施方案;只强调学生的任务与行为规范,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定位模糊,缺乏具体行为指向。第四,理论框架支撑需丰富。多数研究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支持体系,缺乏交叉学科视角,导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路径探索上存在局限性。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的建议
(一)从过程性视角,把握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逻辑
如何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前提是切实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环节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逻辑。
2.“特性与共性”的逻辑。以往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与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同质化的问题,关键在于没有处理好“特性与共性”的逻辑关系。一方面,部分院校将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高职院校同质化,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实践教学单一片面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规范教育;另一方面,未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区分,套用了普通本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忽视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情况与发展特点。这便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在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要求的基础上,应当破除同质化困境,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成果转化的特性。
(二)从主体间性出发,丰富价值取向
主体间性主要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