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解读左心室肥厚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docx
2024年解读左心室肥厚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
引言
左心室肥厚(LVH)是一种心脏结构改变,指左心室壁厚度增加,它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有助于规范LVH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左心室肥厚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左心室肥厚是指左心室心肌质量增加,通常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左心室肥厚可分为向心性肥厚(室壁厚度增加,腔径正常)和离心性肥厚(室壁厚度增加伴腔径增大)。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LVH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0%-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高血压患者中,LVH的患病率更高,可达30%-40%。此外,LVH在糖尿病、肥胖、慢性肾脏病等患者中也较为常见。LVH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是普通人群的2-5倍。
左心室肥厚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1.高血压:是LVH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从而引起LVH。
2.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心肌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引起。患者表现为心肌肥厚,通常为非对称性肥厚,可累及室间隔、左心室游离壁等部位。
3.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导致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引起LVH。
4.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可导致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引起LVH。
5.其他因素:包括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等)、药物因素(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以及运动员心脏等。
发病机制
LVH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的参与。主要机制包括:
1.机械牵张:压力或容量负荷增加导致心肌细胞受到机械牵张刺激,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核因子活化T细胞(NFAT)通路等,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
2.神经内分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在LVH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RAAS激活产生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这些神经内分泌激素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增殖和间质纤维化。
3.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LVH的发生发展,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这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可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增殖和间质纤维化。
4.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LVH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ROS)可损伤心肌细胞和间质细胞,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导致LVH。
左心室肥厚的诊断
临床表现
LVH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悸、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发生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
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LVH最常用的方法。超声心动图可测量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腔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参数,评估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的标准,左心室壁厚度≥12mm(男性)或≥11mm(女性)可诊断为LVH。
2.心脏磁共振成像(CMR):CMR是诊断LVH的“金标准”。CMR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心脏图像,准确测量左心室壁厚度、心肌质量和心室容积,鉴别不同类型的LVH,如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LVH等。此外,CMR还可检测心肌纤维化,评估患者的预后。
3.心电图(ECG):ECG可检测LVH的电生理改变,如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等。然而,ECG诊断LV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不能准确评估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评估LVH的病因和并发症。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甲状腺功能、BNP或NT-proBNP等。BNP或NT-proBNP可反映左心室的功能状态,升高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心力衰竭。
左心室肥厚的治疗
治疗目标
LVH的治疗目标是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LVH治疗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调整:建议患者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2.适量运动:建议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