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特异性免疫.ppt

发布:2025-05-17约2.26千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测验;第三章非特异性免疫(3学时〕;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一、防御屏障

1、皮肤和黏膜屏障

2、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二、吞噬作用

1、吞噬细胞的种类

2、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三、炎症反响

四、补体和干扰素;(一〕生理屏障作用

1、皮肤黏膜的体表屏障——第一道防线

〔1〕机械阻挡作用:健康的皮肤黏膜、鼻毛、呼吸道和消化道定向运动的纤毛等,都能阻挡或排除微生物。

〔2〕分泌抑菌杀菌物质:皮肤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胃酸等都有杀菌作用。;体表屏障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少数病原微生物如羊布氏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可突破此屏障,侵入机体引起感染。

;2、淋巴结的内部屏障——第二道防线

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机体后,它们将随着组织液及淋巴液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可将其捕获固定,继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阻止它们向组织深部扩散蔓延。;3血脑、血胎的深部屏障——第三道防线

〔1〕血脑屏障:由脑内的毛细血管壁及包于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有阻止病原微生物和毒素等侵入脑组织的作用。

新生动物因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易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如小儿麻痹症、禽的脑脊髓炎等.;血脑屏障;〔2〕血胎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它不阻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但可阻止某些药物、病原微生物、毒素等通过血胎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从而保证了胎儿在子宫内的正常发育。;〔二〕非特异性细胞的吞噬作用

1吞噬细胞的种类

〔1〕大吞噬细胞:包括游走及固定类型的巨噬细胞和血液及淋巴管中的单核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2〕小吞噬细胞:即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2吞噬过程

当病原微生物或异物进入体内时,吞噬细胞受趋化因子作用,向抗原处聚集,并通过吞噬或吞饮方式将病原微生物或异物摄入细胞内〔对细菌等较大异物,直接伸出伪足将其吞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对病毒等较小的异物,那么胞膜内陷,闭合形成吞饮小体〕。;2吞??过程

吞噬体或吞饮小体向胞浆内的溶酶体靠近,形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溶菌酶、过氧化氢酶等能直接杀死细菌,而水解蛋白酶等将其进一步消化分解,最后将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细胞外。;3吞噬结果

〔1〕完全吞噬:大多数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被完全彻底的消化或杀灭。

〔2〕不完全吞噬:一些病毒和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虽可被吞噬,但却不能被杀灭,称为不完全吞噬。这种吞噬对微生物起了一定的保护和扩散作用,从而降低了药物及体液杀菌因素的杀菌作用。;完全吞噬;〔三〕正常体液因子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在健康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中,含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多种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这些物质可直接或间接杀灭或裂解病原体,其作用无选择性。当它们与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其他防护因子配合时,能发挥较大的免疫防护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细胞;一、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的作用;二、吞噬细胞及其作用;MPS的分布;吞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氧依赖性杀菌系统;〔二〕分泌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三〕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四〕抗肿瘤作用;形态——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含有较大的颗粒;功能——;ADCC效应;ADCC效应;四、γδT细胞及其作用;五、B-1B细胞及其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炎症反响;补体;1补体系统

补体是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含有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血清球蛋白,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因素激活的酶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的发现;〔1〕组成和性质

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约有30种蛋白质组成。性质不稳定,对温度敏感,56℃30min丧失活性。含量相对稳定。;补体的组成;补体的激活;激活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抗体结合抗原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从而结合补体C1,使补体成为具有活性的C1。;C1激活C4;C4b2b3b裂解C5;旁路途径;补体的生物学活性;补体的溶菌作用;补体的促吞噬作用;补体的炎症介质作用;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2溶菌酶

广泛存在于分泌液、组织液及白细胞中,尤其是在乳汁、唾液及吞噬细胞溶酶体颗粒中含量较多。是一种低分子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能水解G+细胞壁中黏肽的糖苷键,破坏细胞壁,水分进入,最后细菌崩解。G-细胞壁黏肽外面还有一层脂多糖和脂蛋白,因而不受溶菌酶影响。目前已从新鲜鸡蛋清中提取此酶,在医药上作为抗菌剂。;溶菌??可破坏细菌粘肽

单独可裂解G+菌,在补体参与时可破坏G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