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的防治.ppt
关于丙型肝炎的防治第1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慢性丙肝感染是终末期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和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推广,终末期丙肝越发引起了关注。丙肝病毒最早于1989年在一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被鉴定出来的。在过去的20多年里,随着体外HCV复制子系统,HCV假病毒系统(HCVPP)及HCV感染性细胞模型(HCVCC)的构建和完善,使得对HCV病原学上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入了。第2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原学HCV是黄病毒科中嗜肝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为单股正链RNA病毒。HCV对有机溶剂和一般化学消毒剂均敏感。10%--20%的氯仿溶液可杀灭,100℃5分钟或60℃10小时,高压蒸汽和甲醛熏蒸等可灭活。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鉴定出6种主要基因型和50多种亚型。第3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流行病学丙肝感染呈全球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原因。HCV全球流行率为3%,大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病例约为3.5万例。第4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各地区间抗-HCV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以长江为界,北方高于南方,东北地区的阳性率为4.6%。抗-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男女间无明显差异。HCV基因型分布亦有地域差异。中国大陆以1b型为主,其次是2a和2b型,香港地区6a型占第二位,广东地区6a型有增多趋势。而重庆地区HCV基因型分布呈多样性。第5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丙肝的传播途径
一、血液传播:是HCV主要传播途径(一)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二)经血液透析传播(三)经静脉吸毒传播(四)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第6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性传播三、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左右。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分娩方式及生后母乳喂养对病毒的传播尚无定论。但对于有症状或肝功异常、伴HCVRNA阳性者,不提倡母乳喂养第7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有10%--30%的始终不能明确其感染来源,接吻、拥抱、咳嗽、喷嚏、饮食、饮水、共用餐具、水杯、无皮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第8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丙型肝炎的自然史
一、急性HCV感染:暴露于HCV后1—3周,在感染者外周血即可检测到HCVRNA,但在急性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的患者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的患者抗-HCV阳转。第9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慢性HCV感染HCV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急性HCV感染慢性化率高达55%--85%。慢性HCV感染者很难自发清除病毒,慢性丙肝起病较为隐匿,少有临床表现,绝大多数为患其他疾病时做检查或健康体检时发现。第10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慢性HCV感染,在未来10—20年发生肝脏相关性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较小。研究认为慢性丙肝在1—13年进展至肝硬化的发生率为0.6%,14年以上为2.3%,经过25—30年进展至肝硬化的危险为5%--25%。第11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感染10年和20年以上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2%和15.29%,代偿良好的丙肝肝硬化患者10年生存率为80%,但发展至失代偿肝病的危险率为4.0%/年,10年以上者为30%,如出现肝功失代偿,死亡率为13%/年,其10年生存率仅为25%。HCV相关性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为每年1.4%--6.9%,输血后丙肝患者的HCC发生率相对较高,如为HCC,则死亡率为86%/年,因些对于HC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应尽早监测,尽早发现HCC。第12页,共4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慢性HCV感染的临床转归与年龄、性别、体重、种族、遗传易感性、H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