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年最新整理】丙型肝炎防治.ppt

发布:2018-02-19约6.19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合并HBV或HIV感染 合并HBV感染会加速丙肝病情的发展,对于HCVRNA阳性和HBVDNA阴性者,先给予抗HCV治疗,对于两种病毒均呈活动性复制者,建议首先以IFN-α加RBV清除HCV,对于治疗后HBVDNA仍持续阳性者可再给予抗HBV治疗。 合并HIV感染: 主要依据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和肝组织的纤维化分期。 若HIV感染时间较长,或者已进入艾滋病期,有严重免疫抑制者,应首先控制艾滋病,等免疫功能重建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 免疫功能正常,尚无即刻进行高活动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指征者,应首先治疗HCV感染。 正在接受HAART治疗,肝纤维化呈S2或S3者,需同时给予抗HCV治疗。 3)肾脏疾病患者 (1)肾脏病合并慢性HCV感染者,其肾小球滤过率大于60ml/min时,,抗HCV方案与无肾病者相同。 (2)慢性HCV感染及严重肾病而未进行血液透析的,可采用减量的PEG-IFN-α(135ug、1ug/kg),以及RBV(200~800mg/d)治疗,并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3)正常透析的HCV感染者,可考虑采用普通IFN-α3MU,或减量的PEG-IFN-α。RBV在减量的情况下可联合应用。并密切观察贫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4)对慢性HCV感染但已行肾移植者不推荐治疗,除非出现纤维淤胆性肝炎。 4)器官移植后的患者 肝移植后丙肝复发者,应选择有肝脏病理学改变的患者并在有经验的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抗病毒治疗。肝移植后的丙肝首选治疗方案是PEG-IFN-α。对于器官移植者不应给予抗病毒治疗,因为IFN-α将促进移植物的排异,导致移植物失活,仅在发生纤维淤胆性肝炎时,可以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此时抗病毒治疗的益处超过不良的后果。 5)酗酒及吸毒者 慢性酒精中毒及吸毒可能促进HCV复制,加剧肝损害,从而加速发展为肝硬化甚至HCC的进程。 由于酗酒及吸毒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耐受性和SVR率均较低,因此,治疗丙肝的同时必须戒酒及戒毒。 四、禁忌证 1、 IFN治疗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妊娠、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或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 相对禁忌证: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2、 IFN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1)流感样症候群 2)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 3)精神异常 4)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其它少见不良反应 3、RBV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症为对RBV过敏者、妊娠、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全、Hb<80g/L。 相对禁忌证为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冠心病、Hb<100g/L。 4、小分子化合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HCV蛋白酶抑制剂特拉匹韦和伯赛匹韦单独使用数周即可检测到耐药基因变异,因此不宜单独使用,其适应证主要为:在SOC基础上联合应用以提高其疗效,联合应用于SOC治疗失败者,在对SOC耐受性较差的患者中,加用蛋白酶抑制剂可降低干扰素或RBV剂量,提高耐受性。 特拉匹韦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瘙痒、皮疹和贫血,伯赛匹韦的不良反应为贫血和味觉障碍。除过敏者禁用外,其他禁忌证尚不清楚,特别是与其他药物的潜在相互作用尚需今后观察明确。 丙型肝炎的防治 慢性丙肝感染是终末期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和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推广,终末期丙肝越发引起了关注。 丙肝病毒最早于1989年在一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被鉴定出来的。在过去的20多年里,随着体外HCV复制子系统,HCV假病毒系统(HCVPP)及HCV感染性细胞模型(HCVCC)的构建和完善,使得对HCV病原学上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入了。 病原学 HCV是黄病毒科中嗜肝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HCV对有机溶剂和一般化学消毒剂均敏感。10%--20%的氯仿溶液可杀灭,100℃5分钟或60℃10小时,高压蒸汽和甲醛熏蒸等可灭活。 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鉴定出6种主要基因型和5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