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法考必考题含答案.docx

发布:2025-05-12约3.86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年法考练习题含答案

民法部分

题目1:合同效力与违约责任

甲公司于2024年1月1日向乙公司发出一份购买100吨钢材的要约,要约中表明“本要约在10日内有效”。乙公司于1月3日收到该要约,并于1月5日回复同意出售,但要求每吨钢材价格提高50元。甲公司于1月7日收到乙公司的回复,未作回应。1月9日,甲公司得知市场钢材价格大幅上涨,于是致电乙公司表示同意按乙公司提出的价格购买钢材。然而,乙公司称已经将钢材卖给了丙公司。甲公司认为乙公司违约,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请分析本案中合同是否成立,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

答案:

首先,根据《民法典》规定,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内容具体确定以及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等条件。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购买100吨钢材的要约,且表明“本要约在10日内有效”,该要约符合法律规定。

乙公司于1月5日回复同意出售,但要求每吨钢材价格提高50元,这一回复对要约的内容作出了实质性变更。根据法律规定,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所以乙公司的回复构成新要约,原要约失效。

此时甲公司处于受要约人的地位,甲公司于1月9日致电乙公司表示同意按乙公司提出的价格购买钢材,这是对乙公司新要约的承诺。然而,乙公司在甲公司承诺之前已经将钢材卖给了丙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合同并未成立。因为合同的成立需要有有效的要约和承诺,虽然甲公司作出了承诺,但在此之前乙公司已经将标的物处分,不存在有效的要约状态供甲公司承诺从而使合同成立。

由于合同未成立,乙公司不构成违约。违约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只有在合同成立且有效的前提下,才可能存在违约行为。

刑法部分

题目2: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

2024年3月,甲、乙、丙三人预谋抢劫银行。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分工,甲负责准备作案工具,乙负责踩点了解银行的安保情况,丙负责实施抢劫行为。在准备过程中,甲因害怕受到法律制裁,于抢劫行动前一周退出了犯罪计划,并将准备好的作案工具销毁。乙和丙按原计划实施抢劫,在抢劫过程中,因银行保安人员反抗,乙和丙未能抢到财物,并且乙被保安打伤,丙被警方当场抓获。请分析甲、乙、丙三人的刑事责任。

答案:

-甲的刑事责任:

甲、乙、丙三人预谋抢劫银行,已经形成了共同犯罪的故意。甲在共同犯罪中负责准备作案工具,其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行为。虽然甲在抢劫行动前一周退出了犯罪计划并销毁了作案工具,但根据共同犯罪的理论,在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要成立犯罪中止,不仅要自动放弃犯罪行为,还必须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继续实施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甲仅自行退出并销毁工具,未能阻止乙和丙继续实施抢劫行为,不构成犯罪中止。

甲的行为仍然构成抢劫罪(预备)。根据《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乙的刑事责任:

乙负责踩点了解银行安保情况,为抢劫犯罪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乙和丙按原计划实施抢劫,在抢劫过程中因银行保安人员反抗未能抢到财物,这属于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未遂)。根据《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丙的刑事责任:

丙负责实施抢劫行为,同样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抢到财物,构成抢劫罪(未遂)。丙作为直接实施抢劫行为的人,在量刑时可能会与乙有所区别,但总体上也是按照抢劫罪(未遂)的规定,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行政法部分

题目3:行政许可与行政复议

2024年4月,某企业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受理申请后,经过审查认为该企业的生产场所卫生条件不符合相关标准,遂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书面通知了该企业。该企业不服该决定,认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审查标准过于严格,于是向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请分析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合法性以及该企业申请行政复议的相关问题。

答案:

-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合法性:

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受理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后,审查企业的生产场所卫生条件是其法定职责。如果该企业的生产场所卫生条件确实不符合相关标准,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是有法律依据的。

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作出决定后书面通知了该企业,符合行政程序的要求。行政机关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所以,从程序和实体上看,如果企业的卫生条件确实不符合标准,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决定是合法的。

-该企业申请行政复议的相关问题:

该企业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