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_T2321-2015_杂交中籼稻免耕抛秧保护性栽培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
ICS65.020.20
B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321—2015
杂交中籼稻免耕抛秧保护性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protectiveno-tilltransplantation(cultivation)by
throwingtheseedingofmid-seasonindicahybridricn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2321—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道宏、李孝勇、张德海、熊延文、韦永保、胡长安、朱帮忠、黄芳、万阳、
洪海龙、戴春兰、戴晓晶。
I
DB34/T2321—2015
杂交中籼稻免耕抛秧保护性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杂交中籼稻免耕抛秧保护性栽培技术的产量结构、品种选用、水稻育秧、田块选择、
灭茬除草、秸秆还田、免耕抛秧、大田管理与收获储藏的一般方法。
本标准主要适合于安徽省稻-油(麦)一年两熟制地区的杂交中籼稻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50稻谷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NY/T390水稻育秧塑料钵体软盘
DB34/T244.8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第八部分:秸秆还田机械化
3目标产量结构与群体指标
目标产量650kg/667m以上。选用穗粒兼顾型品种,每667m有效穗15万-17万,每穗实粒160
22
每667m抛基本苗1.6万丛-1.8万丛,够苗期茎蘖数14万-16万,拔节孕穗期茎蘖数≤23万,
2
抽穗期茎蘖数16万-18万,茎蘖成穗率≥70%,结实率≥85%。
4
4.1.1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和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全生育期135d-145d,分蘖
力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逆抗倒性强、穗粒结构协调,高产、抗病、优质的杂交中籼稻。
1
DB34/T2321—2015
每667m大田杂交稻用种量1.0㎏-1.25kg。
4.1.4种子处理
浸种前晒种1d-2d,将精选的稻种在清水浸泡6至12小时,然后捞出放在筐中,沥出多余水
2
分。待种子湿润不滴水时,选用适于中籼杂交稻专用型旱育种衣剂,按浸好的稻种与种衣剂合理的比例
(一般为3:1),将种衣剂置于圆底容器中,然后将浸湿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边
拌,直至种子全部包裹上种衣剂后催芽露白。
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4.2育秧与秧床管理
4.2.1无盘旱育秧
4.2.1.1苗床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透水性好、质地疏松、土壤肥沃、灌排方便、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的旱地
或菜园地,或排灌条件好的水田。
4.2.1.2苗床培育
上年秋冬季每m施作物有机物3kg-5kg、腐熟农家肥3kg,过磷酸钙0.25kg,分次投入施到
2
0cm-20cm全耕作层中,并保持土壤适宜水分。秋冬季未培肥的,利用冬前堆肥、腐熟农家肥等,在
播种前20d-30d,按上述标准等量施入,耕耙耖平。
施肥:播种前15d-20d施肥,按每m苗床施尿素50g、过磷酸钙100g、氯化钾20g,翻
2
耕2-3遍,均匀混入10cm-15cm土层中。
整地:将苗床土肥混匀、耙平,做成畦,畦宽1.2m-1.4m,沟宽35cm-40cm,沟深25cm,畦
面平整、土碎无碎石、无杂草。专用旱育壮秧剂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施用。
4.2.1.5播种
播种前苗床每㎡用50%敌克松2.5g兑水1.5kg喷雾,进行床土消毒;再反复浇水至开始外
渗状态。然后按畦定量将种子均匀撒播在畦面上,播后轻塌谷,盖上一层薄土至无露籽,再用水喷湿畦
面后,搭弓盖膜或平铺覆盖麦秸秆以保湿出苗。
出苗前以保湿为重点,基本保持覆盖状态,膜内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5℃;1.5叶-2.5叶,逐渐揭
膜降温炼苗直至揭除。苗床一般不浇水,发现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