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下《找规律》小学数学省级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作品.docx
小学数学《找规律》单元作业设计
设计参与者:周咏梅、刘莉莉、吴霞、洪静
(淮南第二十六中学)
一、单元信息
学科
基本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找规律
信息
数学
一年级
第二学期
人教版
单元
组织
方式
?自然单元□重组单元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规律的含义
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
等差数列、数组的规律
解决问题
例1及做一做(p85)
例2及做一做(p86)
课时
2
信息
3
4
例3、例4及做一做(p87)
例5及做一做(p88)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课标在“数学思考”方面指出: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
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情
感态度”方面指出: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
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网络
①规律的含义
数与代数→找规律
②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
③等差数列、数组的规律
④解决问题
2.内容分析
“找规律”是《标准(2011)》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是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小学的两个学段都有要求。
第一学段中要求学生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找出变化的规律。根据对教材上例题的
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探索规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模式”的探索发现
以及运用。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要求不仅能够表达出“模式”
的特点,还要能根据特点推断出下一个变化的状态。
本单元的“找规律”是根据已有的某种特点或属性排列的对象,在没有反
例的情况下,发现这种特点及属性并能根据其推断出下一个未知项的变化。如,
两个颜色交叉变化的旗子、等差变化的数字等。让儿童有意识地去发现这种规
律变化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意识。同时根据“双减”
工作提出的要求,本单元以“找规律”的主题探究为引领,结合生活实际,关
注学生理解力的发展,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
主去观察、实验、探究、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在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学习中,因为需要
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分类
的结果,对于发现规律的角度(如颜色、大小、形状等)也有所积累。
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看:在生活中,学生对于“规律”也有许多感
性的认识,如斑马线等。学生处于低年级,对于“规律”的感性认识会比较多,
用具体语言简洁地表达出来会比较困难。
因此,对于该单元的学习,重在要求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
准确地表达清楚,也应该允许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操作方
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地逐步发展的适应时
期。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理解规
律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规律,运用给出的规律推测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
列方式。
2.在发现、描述、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
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意识。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
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思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作业层次。主要分为“基础性作业”“综合性作业”两个板块。基础性作
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3题(要求学生必做);“综合性作业”体现数
学学科的发展性、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
系,题量2-3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
2.作业评价。“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减“量”不减“量”,尊重学生差异,
设计有层次的作业,精心设计,让作业减少数量但不减质量。作业设计以巩固知
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素养为主,倡导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知识,培养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作业设计的评价坚持具体性、多样性、开放性原则,坚持以
人为本,力求多元化评价。建立以巩固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品
德修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主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
发展。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规律的含义)
作业1(基础性作业)
1.作业内容
(1)观察下列天气图标的排列规律,圈出重复的部分。
(2)森林中有一些小动物在排队,有一只小动物插了队,你能找出它并圈出来
吗?
(3)今天天气晴朗,马路上的车来来往往,你能说出它们排列的规律吗?
2.时间要求(6分钟)
3.评价设计
等级
评价指标
备注
★
★★
★★★
★:能圈出一题正确答案。
★★:能圈出两题正确答案。
★★★:能圈出全部正确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