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课件.pptx

发布:2025-05-10约2.7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传播过程研究是指事物运行的程序与状态。

历时性考察:也称为纵向过程研究,主要指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共时性考察:也称横向过程研究,主要指对传播活动的要素、环节和结构进行解剖和分析。传播过程的考察方式

Problem:传播者受传者信息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否存在回流现象?01受传者对于信息的接受是否会出现偏差?如果有,你认为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02传播者传递信息是否具有选择性?如果有,你认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03五“W”模式并不能完全概括传播过程!疑点:

事实上传播过程并不是从某一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施拉姆12

模式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

01文字模式02图表模式03数学模式模式的类型:

传播过程的模式传播过程的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首先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提出了略称为“S-M-C-R”(讯息来源-信息-渠道-受众)的传播过程模式。戴维?伯洛与“S-M-C-R”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01系统论传播模式02控制论传播模式03要点提示

拉斯韦尔模式布雷多克模式申农-韦弗模式(也称信息论模式)线性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1948年,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过程就是: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

对谁说受传者213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4有什么效果效果

意义: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

谁01说什么02通过什么媒介03给谁04在什么情况下?05为了什么目的?06取得什么效果?07R.布雷多克的公式:

申农-韦弗数学模式发射器接收器信宿讯息I信号讯息II接收到的信号噪源noise信源

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noise)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在传播过程中有各种障碍因素会对讯息产生干扰。

思考题:线性传播模式存在哪些缺陷?

2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线性模式的缺点:

控制论传播模式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映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01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02

德弗勒传播模式01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0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03控制论传播模式

德弗勒对申农模式的发展

增加反馈机制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不在特点:

编码者译码者编码者译码者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01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02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03对该模式的评价: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释码者编码者译码者可能的反馈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大量的受众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个体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或者加工大量同一的信息

对该模式的评价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思考题: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区别于线性传播模式有哪些进步之处,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01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三种角色:编码(符号化功能)、译码(接收和符号读解功能)、释码(意义阐释功能)。02控制论的贡献

控制论模式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控制论的缺陷

社会系统传播模式一反以往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的微观、只局限于传播内部机制的研究模式,引入了社会整体机制,从中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考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