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药物口服给药稳定性研究进展.docx
背景介绍
多肽类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基因重组或动植物中提取的具有特定治疗作用的多肽,是多肽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多肽药物具有毒副作用低、专一性强、药物活性高和不易在体内蓄积等优点。但多肽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胃和肠液中的稳定性不佳,且通过肠屏障的吸收率较差,给药途径通常为胃肠外注射。多肽药物的口服给药系统开发困难,自从发现胰岛素后,多肽口服给药研发从未停止过。在开发的众多方法中,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NPs)技术代表了一种有效策略,其可保护包封药物免受外部苛刻条件的影响,进而有利于肠细胞的摄取。
本文亮点
1通过多肽药物的口服给药进行综述、介绍了多肽类药物面临的挑战及改善其口服稳定性的策略;
2对纳米粒载体给药系统进行阐述,以期为未来开发设计临床多肽类口服药物提供参考。
内容介绍
1??多肽类药物口服途径给药面临的挑战
开发多肽口服给药系统的主要障碍包括胃肠道环境恶劣、酶降解、分子直径大、亲水性高、跨膜渗透性差、制剂开发困难等,生理屏障是阻碍多肽口服吸收的主要障碍。
1.1?生理因素
口服给药后,药物首先在胃中受到胃液的影响,然后大部分药物在小肠中被吸收。胃和肠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包括酸碱度、酶、黏液以及上皮通透性,这些都会影响多肽药物的口服给药稳定性]。整个胃肠道(GI)的黏液由从管腔到上皮松散粘附的外黏液层和牢固黏附的内黏液层组成(图2)。
1.2?聚合
多肽聚集是所有生产和开发阶段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多肽结构的破坏会增加多肽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热力学驱动的聚集。
2??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稳定性的改善策略
2.1?酸碱度调节
胃肠酶是降解多肽的主要来源,但其需要最佳的pH环境才能发挥作用。
2.2?酶抑制剂
除上述调节酸碱度外,使用酶抑制剂也可提高多肽药物稳定性。酶抑制剂通过可逆或不可逆地结合到酶的特定位点来灭活靶酶。
2.3?渗透促进剂
紧密连接(TJs)可通过一些渗透促进剂(如瞬时渗透促进剂TPE和SNAC)来调节,使孔径增大。
3??纳米载体系统促进的口服给药
纳米粒子(NPs)的独特性质和粒径比小分子和较大的微米级颗粒具有更多优势,这些优势已在生物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开发(图3)。
4?总结与展望
纳米粒子能够促进多肽药物的肠道转运,且其结构相对稳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多肽药物免受胃肠道消化酶的降解。同时,纳米颗粒具有缓控的特性,可以缓释多肽药物,延长作用时间。虽然口服多肽药物相比于皮下注射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口服多肽纳米粒相比于皮下注射,其稳定性不佳;且目前口服多肽纳米粒仅在小鼠等动物体内进行试验,其实验数据尚不适用于人体。随着多肽口服给药系统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胃肠道吸收屏障和机制以及多肽吸收机制的了解,基于纳米粒子,有望通过大型计算机模拟药物释放和吸收对口服多肽药物的各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出可用于临床的多肽口服给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