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治疗指南(2025年版)解读PPT课件.pptx
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治疗指南(2025年版)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5
目录01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定义与现状04同期免疫放化疗07靶向免疫治疗10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02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诊断05手术治疗08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个体化治疗11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预后与康复03同步放化疗06新辅助化疗09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12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定义与现状01202X
本指南中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定义包括肿瘤局限于子宫颈但直径≥4cm,或肿瘤浸润超过子宫达到临近器官(阴道、宫旁)或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即对应2018FIGO子宫颈癌分期中的ⅠB3、ⅡA2、ⅡB-ⅣA期。
不同指南对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分期定义有所不同,NCCN指南中将FIGO分期2018版ⅠB3-ⅣA期定义为局部晚期子宫颈癌,ESGO指南则在NCCN指南定义的基础上将ⅡA1期剔除。分期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子宫颈癌是女性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37%的子宫颈癌患者确诊时为局部晚期,而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该比例超过50%,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局部晚期子宫颈癌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8%与74%,预后较差。现状与危害定义与分期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子宫颈癌的主要病因,其中HPV16和HPV18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癌的主要亚型。
HPV感染后,病毒的DNA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增殖失控,最终可能发展为子宫颈癌。HPV感染01除了HPV感染,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性行为过早、多个性伴侣、吸烟、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免疫功能低下等。
这些因素可能与HPV感染协同作用,增加子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其他高危因素02发病原因与高危因素
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诊断02202X
01.02.03.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常出现阴道流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盆腔疼痛等症状。
阴道流血多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增多。症状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肥大、质硬、表面呈菜花状或结节状,触之易出血。
盆腔检查可了解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如阴道、宫旁组织等。体格检查MRI是确定肿瘤侵犯范围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可清晰显示宫颈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PET-CT可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病灶,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分期首选影像学分期,影像学方法首选PET-CT,无条件者可选择增强CT或MRI。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与检查
宫颈活检是确诊子宫颈癌的金标准,通过取宫颈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级。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液基细胞学检查)可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早期筛查子宫颈癌的重要手段。活检与细胞学检查随着对子宫颈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分子检测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检测HPVDNA、基因突变等可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检测PD-L1表达水平可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分子检测病理诊断
同步放化疗03202X
局部晚期子宫颈鳞癌、腺癌、腺鳞癌患者,推荐根治性放疗联合铂类(首选顺铂,无法耐受可使用卡铂)同步化疗。
同步放化疗时顺铂推荐剂量为30-40mg/m2,每周重复;顺铂不耐受时可选用卡铂,卡铂推荐剂量为AUC2,每周1次。MRI是确定肿瘤侵犯范围的最佳影像学方法,IMRT是首选的放疗技术。
近距离放疗是根治性放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SBRT不可替代近距离放疗。近距离放疗通常在EBRT治疗后进行,推荐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将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放疗作为主要的技术方式。放疗技术机制与优势同步放化疗通过化疗药物增强放疗的敏感性,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杀伤作用,同时化疗药物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减少远处转移的风险。
临床研究证实,同步放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化疗方案治疗方案与机制
临床研究证据1999年发表的RTOG9001临床研究显示,同步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
GOG120及GOG85/SWOG8695临床研究发现,含顺铂同期化疗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显著优于羟基脲同期化疗组,且含铂多药联合同期化疗和顺铂单药相比,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放疗总治疗时间应控制在8周以内,以减少肿瘤细胞的再增殖。
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反应、泌尿系统反应等,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0102临床应用与效果
同期免疫放化疗04202X
联合治疗机制免疫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可发挥协同作用,放疗可诱导肿瘤细胞释放抗原,激活免疫系统,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可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这种联合治疗模式可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