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十八课在自读课文.pptx

发布:2025-05-09约2.64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课件

第十八课

阿炳在195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阿炳的悲惨身世,学习本文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物命运的写法。

2.学习解说词中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增强真实感的特点。

3.感悟旧社会摧残人才、新社会拯救人才的道理,树立为国奉献的思想,并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激情导入

自主学习案

【课题解析】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这次录音也传为佳话。

【字词梳理】

自主学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无锡()金圆券()聆听()

便携式()道观()琵琶()

衣钵()步履()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1):稀奇。

(2):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来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3):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4):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5):原指顶峰,山的最高点。一般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6):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xī

quàn

líng

xié

guàn

pípɑ

bō

lǚ

稀罕

衣钵

截然不同

高山仰止

巅峰

千古绝唱

自主学习案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23):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回故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以及他敢叛逆,有骨气的性格。

第二部分(24~38):详细介绍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介他病故。

第三部分(39~49):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自主学习案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2.本文是如何通过多角度、多层面来展现阿炳的人生的?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它的呈现形式与传统的纪实性报告文学有一些差别,专题片文字稿往往乍看较零乱。文章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从“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从“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的解说词旁白,也有六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叙,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这些都是通过为阿炳录音,通过穿插联系在一起的。

自主学习案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3.“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为什么称这次录音是“重重的一笔”?这句话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这“重重的一笔”指的是被抢录下来的《二泉映月》成了阿炳的绝唱,也成为世界性经典音乐;他们的这次抢录活动,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同时也暗示了《二泉映月》这一作品的独特价值。这句话启示我们,有时不必刻意追求什么。只要付出,迟早会有回报。

自主学习案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4.“《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课文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里进一步阐述了《二泉映月》的意义:不仅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受到重视,而且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合作探究案

【文本探究】

1.一首普通的《二泉映月》为何会在世界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交流点拨]《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阿炳出生在畸形的家庭中,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时流落街头卖艺,悲苦的一生,都在他自己创作的乐曲中倾诉出来。《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阿炳的《二泉映月》不只是琴声,更是他的心声。

合作探究案

【文本探究】

2.大家发自内心地喜欢阿炳的“说唱新闻”,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