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课致空气自读课文.pptx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课件
第七课
致空气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基本内容。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蕴涵着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3.感悟诗人精神上的追求,珍视真情,珍视友谊。
激情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如果请你以“写给……”为话题,你会想到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谈得不仅具体,而且有自己独到的感受。但你能想到写给那看不到、摸不着、无色无味的空气吗?有位诗人就写了一首现代诗《致空气》。
自主学习案
【课题解析】
这首诗抓住空气的特点,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予了诗人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歌颂。
自主学习案
【走近作者】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职员家庭。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字词梳理】
自主学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嘘()鼾声()窒息()
鼻翼()厮守()摇曳()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互相守着。
:(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摇荡。
:因外界空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鼻尖两旁的部分。通称鼻翅儿。
xū
hān
zhì
yì
sī
yè
厮守
闪烁
摇曳
窒息
鼻翼
自主学习案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诗的第一节中总括空气的特点的词句有哪些?
[交流点拨]“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
2.②~⑤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空气对“我”的巨大帮助,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3.第⑥节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空气与人类永不分离的亲密关系。
合作探究案
【文本探究】
1.这首诗歌仅仅是赞美空气吗?
[交流点拨]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合作探究案
【文本探究】
2.“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交流点拨]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我”在经历过人生的磨难,重新“走上自由的街头”之后,空气“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自由生活的美好。
合作探究案
【品味语言】
1.“星光因你而闪烁/波光因你而摇曳”这里描写“星光”“波光”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以“闪烁”的“星光”和“摇曳”的“波光”这些意象表现无形的空气的存在。
2.赏析“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掀动我的鼻翼/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
[交流点拨]空气让我们呼吸,给我们生命,这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没有什么可好奇的,但是诗人却说“只有你”,不肯“抛弃”“我”,这是一种对比,“光明”“人们”的离去和空气的不肯“抛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空气的无私和崇高顿现在我们眼前。“掀动我的鼻翼”,空气像可爱的精灵,在这个时候带给“我”生命的养料。“生命如丝”的最为困难的时候,只有空气“陪伴着我呼吸”,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啊!这节中,诗人饱含深情,对空气进行赞美。
合作探究案
【写作借鉴】
1.运用象征手法。
诗歌以空气作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
2.运用第二人称。
诗人运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发情感,而且,第二人称也更显语气亲切,缩小了距离感,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迁移拓展案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空气新的意义。请你选择身边的某一事物,赋予它新的象征意义,试着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交流点拨]
梅花:在冰封的大地上/你灿烂微笑/在凛冽的寒风里/你傲然肃立/从容地唱着春的旋律。
反馈训练
敬请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空气特点——无所不在却难寻觅
歌颂空气——给“我”关怀、希望,
伴“我”呼吸
总结全诗——与人类关系密切
致空气
歌颂友谊
歌颂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