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docx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张俊叶赵军华于飞
[摘要]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育人使命的关键因素和必要环节,对高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两者在功能、目的、任务、方法上有一定的内在契合,由于工作队伍性质有别、工作认同欠缺及实际执行的效度不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合力不足,亟待完善。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育形式等方法,达到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效果,提升育人实效,形成协同育人共赢态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强基引领“三级联创”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6-0185-04[收稿日期]2022-09-2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1-2]。学生党建是以高职学生思想实际及行为特征为基础开展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党建活动[3],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党的理论政策的理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高职院校党建的基础和戰略工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理论修养,提升道德素质,将核心价值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使主旋律宣传入头脑、进教材,通过课堂教育增强“四个意识”,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坚定“四个自信”,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在功能、目的、任务、方法上有着一定的内在契合[4],是高校完成育人使命的关键因素和必要环节。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建立完善的融合育人机制、创新教育形式等方法,达到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效果,提高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实效,形成协同育人的共赢态势。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一)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5],强调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6]。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成人成才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着重加强对其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使其成为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深度融合,能有效整合高校内部教育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发挥人才培养合力[7]。随着学生党员规模的扩大及党建工作影响力的加深,良好的思想风尚和政治意识逐步形成,促使更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助推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同时,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开展,可以有效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党建工作力量将从党支部书记、党务宣传人员及党建活动组织者等学生工作人员,逐步扩大到心理辅导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多元主体,促使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协同。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两者之间的育人合力不足
在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基础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持续强化协同育人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然而,目前基层党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引领功能尚未充分体现,两者之间在日常工作中因队伍性质有别,通常保持相互独立的状态,教育目标虽然一致,但因为日常工作分工明确,工作交际较少,彼此间的配合联系较少,长期以来两者的工作认同存在欠缺,导致学生信息碎片化、教学管理脱节、危机处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合力育人氛围不佳,制度建设和育人机制不到位,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不完善,融合的深度还远远不足[8]。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较难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在高校中一般分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组织部两个部门,尽管学生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内在维度存在较高的关联性,但在实际执行时存在各行其是、力量分散等问题[9],不利于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整体规划。在欠缺顶层设计的背景下,较易导致两者工作产生矛盾。另外,两者间的融合程度不足。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进行党员发展教育时比较注重入党积极分子和先进党员等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与日常情况,主要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