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体验教学案例分享培养对诗歌的自然意象的感受能力.doc
古诗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体验教学案例分享培养对诗歌的自然意象的感受能力
一、教案取材出处
本教案取材自《唐诗三百首》中的《山行》一诗,此诗为唐代诗人杜牧所作,描绘了秋天登山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二、教案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自然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意象的理解:分析《山行》中自然意象的内涵,如山水、树木、云雾等,以及这些意象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情感体验的把握:引导学生从自然意象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挖掘内涵,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诗歌语言的理解: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难以理解古诗中的语言,需要教师引导。
情感体验的共鸣:如何让学生从自然意象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难点
解决方法
诗歌语言的理解
1.结合课文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语言;2.介绍古代汉语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的共鸣
1.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寻找与诗歌中的情感共鸣;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情感体验;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案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山行》这首古诗,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自然意象,探究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体验。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营造与诗歌相符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山行》与其他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让学生学会分辨不同的自然意象和情感表达。
创作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自然意象为主题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案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展示《山行》这首诗,引导学生阅读并初步感受其中的自然意象。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你们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自然意象
教师讲解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内涵,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寒山”、“石径”、“白云”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自然意象的理解。
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时传达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对比分析
教师展示另一首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如《登高》等,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的自然意象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情境教学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相符的图片、视频,如山川、云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创作实践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自然意象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案教材分析
《山行》这首诗以其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教师需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分析自然意象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注重跨学科教学:将诗歌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地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材分析要点
解析
语言文字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素养。
审美能力培养
通过分析自然意象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创造力激发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跨学科教学
将诗歌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地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案作业设计
作业一:自然意象收集
任务描述:学生回到家中,观察周围环境,收集三种他们认为是美好自然意象的例子,并附上简单的文字描述。
操作步骤:
学生在课后的一天内,走出家门,观察自然。
每位学生选择三种自然意象,如花朵、天空、树木等。
学生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这些意象,并写下简短的描述。
具体话术:
“大家好,课后请大家去户外观察自然,记录下你看到的美好意象,明天我们将在课堂上分享。”
作业二:诗歌创作
任务描述:基于《山行》中的自然意象,每位学生创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