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与情感联系教学教案.doc
诗歌意象与情感联系教学教案
一、教案取材出处
《唐诗三百首》:选自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宋词三百首》:选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元曲三百首》:选自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
二、教案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并举例说明不同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意象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一: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重点二:分析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重点三:结合具体诗歌案例,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与情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情感内涵。
难点二:把握不同文化背景对诗歌意象解读的影响。
难点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不同解读观点进行评价和分析。
阶段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导入阶段
展示《唐诗三百首》中的《登鹳雀楼》诗句,引导学生关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象。
引起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讲解阶段
分析“白日”、“黄河”等意象,讨论其象征意义,并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意象与诗中情感的关联。
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分析阶段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明月”、“酒”等意象与诗中情感的对应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意象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实践阶段
学生分组,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及其情感联系,进行小组展示。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回顾课程内容,强调诗歌意象与情感联系的重要性。
巩固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联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案教学方法
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围绕诗歌意象和情感联系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深入剖析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理论。
比较分析法:将不同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五、教案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唐诗三百首》中的《登鹳雀楼》诗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白日’和‘黄河’这两个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它们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讲解阶段:
讲解意象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白日”和“黄河”的意象,讨论它们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与诗中情感的关联。
案例分析: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明月”、“酒”等意象与情感的对应关系。
讨论苏轼在诗中通过“明月”表达的情感,以及“酒”在诗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及其情感联系。
小组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组员补充。
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回顾课程内容,强调诗歌意象与情感联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意象,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案教材分析
《唐诗三百首》:选自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适合用于教学。
《宋词三百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案例,展示了宋词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元曲三百首》:关汉卿的《窦娥冤》作为补充,让学生了解元曲的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导入阶段
展示《登鹳雀楼》诗句,引导学生关注意象。
讨论法、展示法
讲解阶段
讲解意象概念,分析“白日”、“黄河”意象。
讲解法、分析法
案例分析阶段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意象与情感关联。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实践活动阶段
学生分组分析诗歌意象,进行小组展示。
活动法、展示法
回顾课程内容,强调意象与情感联系的重要性。
七、教案作业设计
作业类型:诗歌创作
作业目的:通过创作,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象与情感联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作业内容:
选择一个自然意象(如月亮、花朵、大海等),结合个人情感体验,创作一首诗歌。
在诗歌中,尝试运用至少三个不同的意象来丰富主题,表达情感。
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诗歌创作感言,解释所选意象及其与情感的联系。
作业提交方式:学生将诗歌和感言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至班级邮箱。
作业评价标准:
诗歌意象的创新性和丰富性
情感的真挚性和表达能力
诗歌结构的完整性和节奏感
步骤
操作步骤
具体话术
1
选择意象
“同学们,首先请选择一个自然意象,比如月亮、花朵或大海,这些意象能够唤起你怎样的情感?”
2
创作诗歌
“尝试创作一首诗歌,用至少三个不同的意象来表达你的情感。”
3
撰写感言
“请写下你的诗歌创作感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