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心电图变化及诊断.pptx
冠心病的心电图变化及诊断本次讲解将详细介绍冠心病的心电图特征及诊断方法,帮助医疗工作者准确识别冠心病的各种表现形式。通过系统学习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提高临床诊断能力和治疗效果评估水平。作者:
什么是冠心病?疾病本质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硬化或痉挛导致的心脏血液供应不足。这种供血不足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心脏病理变化。主要病理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使血管腔狭窄。冠状动脉痉挛也能暂时减少血流,造成心肌供氧不足。
冠心病的主要类型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或其他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证据。心绞痛型冠心病以胸骨后疼痛、压榨感为主要表现,常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肌坏死,表现为持续剧烈胸痛。猝死型冠心病患者突然死亡,常因严重心律失常或大面积心肌梗死所致。
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重要性简便易行无创、快速,可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直观反映能够记录和显示心脏电活动的动态变化。连续监测可进行长时间记录,捕捉短暂异常变化。经济实惠检查费用低,性价比高。
正常心电图的基本组成1P波代表心房除极,正常为圆顶向上的小波。2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正常时间≤0.12秒。3T波代表心室复极,通常与QRS主波方向一致。4各段间期PR间期:0.12-0.20秒;QT间期:心率相关;ST段:等电位线。
冠心病心电图变化的基本特征ST-T改变最常见的缺血性改变,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T波改变。病理性Q波心肌梗死后出现,表示心肌已发生不可逆损伤。心律失常由于心肌缺血影响传导系统,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ST段改变的类型ST段压低表示心肌的局部缺血,有以下几种类型:水平型下斜型上斜型水平型和下斜型压低更具有缺血特异性。ST段抬高表示心外膜下心肌急性损伤,常见类型:弓背向上抬高平台状抬高通常提示更严重的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T波改变的类型正常T波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形态圆钝,振幅适中。T波倒置表示心肌缺血,深而对称的T波倒置更有诊断意义。T波增高常见于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呈尖高对称形态。
病理性Q波的特征Q波增宽正常Q波宽度≤0.04秒,病理性Q波宽度0.04秒。代表心肌已发生不可逆性坏死。Q波加深正常Q波深度≤R波的1/4,病理性Q波深度R波的1/4。深度与心肌坏死范围相关。Q波持续性病理性Q波通常持续存在,表示陈旧性心肌梗死。小范围梗死的Q波可能随时间消失。
心绞痛的心电图表现发作前心电图可能完全正常发作时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可能改变发作后心电图变化可完全恢复正常反复发作可能出现持续性ST-T改变
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特点1静息状态心电图可完全正常,无明显异常。2发作时变化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幅度≥0.1mV。可伴有T波低平或轻度倒置。3发作后恢复随着症状缓解,ST-T改变可逐渐恢复正常。通常在几分钟至30分钟内完全恢复。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特点更显著的ST段压低通常≥0.2mV,涉及多个导联。深T波倒置对称性T波倒置,尤其在前壁导联明显。持续时间长心电图改变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动态变化ST-T改变可呈现动态波动特点。
变异型心绞痛的心电图特征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发作时出现典型的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伴发心律失常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发作后迅速恢复冠状动脉痉挛缓解后,ST段抬高可迅速恢复正常。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过程超急性期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高大尖T波。心肌缺血的最早期表现,易被忽视。急性期发病后数小时至24小时,ST段明显抬高。开始出现病理性Q波,表示心肌坏死。亚急性期发病后数天至2周,ST段逐渐回落。T波由高大尖变为深而对称性倒置。慢性期发病后数周至数月,T波可逐渐恢复正常。病理性Q波通常持续存在,成为永久性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ECG定位诊断心电图变化的导联分布可精确判断梗死部位,指导临床治疗。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ECG特点ST段压低通常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多个导联可同时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对称性T波倒置,多见于前壁导联。T波倒置程度与预后相关。无明显Q波可能没有病理性Q波出现。表明心肌损伤程度相对较轻。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ECG表现持续存在的病理性Q波病理性Q波通常会持久存在。Q波的宽度和深度与心肌坏死范围相关。小面积梗死的Q波可能随时间减小或消失。ST-T改变的逐渐恢复ST段抬高逐渐消失。T波倒置可能持续数月,最终可恢复正常。永久性T波改变提示心肌重构不良。
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局限性静息心电图可能正常约50%的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无异常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单次心电图敏感性约70%,特异性约80%需要辅助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心肌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
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作用长时间记录可连续记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