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心电图分析与处理.pptx
冠心病的心电图分析与处理本演示将全面介绍冠心病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处理策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作者:
课程概述冠心病概述探讨冠心病的定义、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心电图基础回顾心电图基本波形和间期知识冠心病心电图特征详解各类冠心病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分析方法和技巧介绍心电图判读的系统方法和关键技巧临床应用探讨心电图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实际应用
冠心病简介定义和病因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和心肌缺氧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我国冠心病患病率约为7.2%,男性高于女性,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和家族史是冠心病的关键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临床分类无症状型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偶然发现。心绞痛型典型胸痛发作,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肌梗死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肌坏死,危及生命。缺血型心肌病长期缺血导致心肌功能损害和心室重构。猝死型突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导致的意外死亡。
心电图基础知识P波代表心房除极,正常呈圆顶形,持续时间≤0.11秒,振幅≤0.25mV。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正常持续时间≤0.12秒,振幅因导联而异。T波代表心室复极,通常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呈圆顶形或渐尖形。PR间期从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正常为0.12-0.20秒。ST段从QRS波群末端至T波起点,正常位于等电位线。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末端,正常≤0.44秒,与心率相关。
正常心电图特征正常窦性节律心率60-100次/分P波在QRS前,形态正常PR间期恒定,0.12-0.20秒RR间期基本恒定,变异0.12秒正常波形P波:平滑圆顶,高度2.5mmQRS波群:持续时间0.12秒T波:与QRS主波方向一致QT间期:0.44秒(心率相关)正常间期PR间期:0.12-0.20秒QRS时限:0.06-0.10秒ST段:在等电位线上QTc:男0.44秒,女0.46秒
冠心病心电图改变概述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宽度≥0.04秒,深度≥QRS1/4ST-T改变ST段抬高、压低,T波倒置、扁平、高尖
ST段改变的意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表示心肌全层缺血。弓背向上型:急性早期驼峰型:超急性期单相曲线:急性期ST段压低心肌缺血或心内膜下梗死的表现,常见于不稳定心绞痛。水平型:特异性高下斜型:特异性最高上斜型:特异性低
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T波倒置心肌缺血的常见表现,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特征。深而对称的T波倒置提示前壁缺血或前降支病变。T波高尖超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表现,也见于高钾血症。高尖、窄基、对称性T波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极早期。T波扁平非特异性改变,可见于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需结合临床和动态变化判断意义。
病理性Q波定义和特征宽度≥0.04秒,深度≥相应QRS波群高度的1/4,或3mm。出现的病理基础心肌坏死导致局部除极消失,形成电窗,表现为Q波。与心肌梗死的关系病理性Q波是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一般梗死6-12小时后出现。其他病因心肌病、神经源性损伤、室间隔肥厚等非缺血性疾病也可出现病理性Q波。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1超急性期高尖T波,ST段轻度抬高,多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2急性期弓背向上型ST段抬高,可达5-10mm,发病后数小时内出现。3进展期ST段仍抬高,T波逐渐变平,出现病理性Q波,一般在12-48小时。4恢复期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T波转为倒置,Q波持续存在,数天至数周内出现。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部位受累血管特征性导联改变前壁心肌梗死左前降支V1-V4导联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下壁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侧壁心肌梗死左回旋支Ⅰ、aVL、V5-V6导联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后壁心肌梗死右冠或左回旋支V1-V3导联R波增高,ST段压低,T波直立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近端右胸导联V3R-V5R的ST段抬高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特点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T波对称性倒置无明显病理性Q波可有暂时性ST段抬高与ST段抬高型的区别无持续性ST段抬高病理基础为非全层心肌缺血多为亚全层心内膜下梗死血管可能部分闭塞临床意义:预后较ST抬高型稍好,但仍需积极治疗。远期风险不容忽视。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ST段压低≥0.05mV,痊愈时可完全恢复。压低程度与缺血严重程度相关,≥0.2mV提示预后不良。T波改变对称性T波倒置,常见于前壁导联(V1-V6)。深度超过0.3mV的T波倒置常提示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动态变化特点发作时出现ST-T改变,缓解后可恢复,具有阵发性。休息时仍有ST-T改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