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docx
“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
[摘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以高校专业课程“化工安全与环保”为例,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化和灵活化,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与探索,以多主体、多环节、多要素共同参与的作用形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化工类;专业课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的‘化工安全与环保’案例式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71013413032);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的‘化工安全与环保’教学改革与实践”(2023GXJK393);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在线开放课程支持的一流课程建设创新研究——以‘化工安全与环保’为例”(2022ZXKC33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4)03-0025-04[收稿日期]2023-07-02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1-3]。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课程思政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社会、人生、价值等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课程思政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5],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教育的课程思政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作为一门高校化工类专业课,既涉及化工安全知识的传授,又关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该课程为例,深入探索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通过在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是化工类的专业必修课程,是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课程阵地,相关专业内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从思想和道德层面深入了解该领域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观。
(二)基于思政理念的“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目标设定
1.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可以通过讲授化工安全知识和环保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化工事故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课程还能引导学生思考化工行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作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化工行业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贡献不言而喻,然而化工事故也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危害。对此,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作为化工从业人员所面临的责任和使命,以及他们的职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的另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化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防范化工事故以及如何处理事故后的责任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1.“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化工安全与环保的基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际化工事故案例,让学生了解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社会影响和防范措施,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事故背后的道德问题,如企业的责任、个人的自律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化工安全与环保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观。
2.构建多元教学